無機鹽行業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有22個系列1300多種產品。“十一五”時期,無機鹽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無機鹽行業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和基礎,門類齊全,品種配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無機鹽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2009年我國總產量已經超過5000萬噸,出口量達到1205萬噸。
——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十一五”時期,我國無機鹽產品規格增加,檔次提高,產能和產量普遍增長。鉀鹽實現大發展,建成青海察爾汗和新疆羅布泊兩大基地,生產技術和單套生產裝置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納米、晶須、高純、表面處理改性無機鹽產品發展突出,納米碳酸鈣年產量達到數十萬噸。阻燃滅火劑、催化劑、醫藥級高純試劑等無機產品發展形勢良好,而黃磷、重鉻酸納、鉻酸酐、氰化鈉、硫化堿等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產品隨著落后產品的加快淘汰,增速回落,一些產品出現負增長。無機鹽產業規模提高較大。行業集中度有了明顯提高,行業生產布局得到調整,資源配套趨于合理。重鉻酸鈉企業平均產能超過2.6萬噸;飼料磷酸鹽產能進一步向優勢地區和優勢企業集中,四川、云南兩省產能占全國的70%以上,而龍蟒、川恒、新龍3家又占據其產能的60%;鋇鹽生產逐步從遠離原料產地的山東、河北轉移到貴州、陜西。
——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十一五”時期,鉻鹽行業開發了無鈣焙燒法、液相氧化法重鉻酸鈉生產技術。濕法磷酸凈化生產工業級及食品級磷酸已經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二硫化碳開發出連續流化床焦炭法新工藝,能耗與傳統的焦炭法相比降低一半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二硫化碳生產技術。產業結構調整進展加快,硅酸鹽、磷化工、無機氟化物、鉀肥及鉀鹽、氯酸鹽、氰化物、過氧化物與上下游偶聯,拉長了產業鏈,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產業水平。
無機鹽企業還與科研院所相結合,研發了超凈高純級產品,如電子級H2O2、H3PO4、HF、PH3、磷酸鹽等,半導體、集成電路支撐材料實現本地化的條件基本成熟。
——綜合利用水平提高“十一五”時期,無機鹽行業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對重污染產品如鉻鹽、氰化物等強化生產許可證管理,提高準入門檻。窯爐尾氣余熱利用、凈化除塵及其綜合利用方面技術發展快,推廣力度大,節能減排效果顯著。鉻鹽行業開發了鉻渣替代消石灰作熔劑用于燒結煉鐵,用作水泥添加劑和礦化劑,制低鉻鑄造鐵,高溫熔融制水泥聯產鉻鑄造鐵及鉀肥等十多種綜合利用技術,有多家鉻鹽企業用這些技術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鉻渣問題。
——資源保護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通過實施了嚴格的開采總量控制和出口政策措施,有效地保護我國稀有且國際上占優勢地位的稀土、螢石等化工礦產資源。稀土方面,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稀土產品價格過低的局面已得到了扭轉,爭得了國際“話語權”。2007年起,國家對稀土礦產品實行指令性計劃,稀土主產區內蒙古、江西、四川、廣東、福建等省區,加大了開采秩序整頓和資源整合力度。2008~2010年,國家在原有的稀土生產指令性計劃控制產量、減少稀土出口配額等緊縮政策基礎上,又逐步開始實施政府和企業集中收儲制度,并擬定出臺行業準入制度、環保新標準等多項政策調控。隨著礦產資源秩序整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稀土產品價格也連年回升,稀土這一戰略性資源得到了有效地保護。螢石方面,國家不斷加強對螢石出口的控制,多次整頓采礦秩序,將螢石出口納入配額管理,對出口配額招標制度進行改革,并將螢石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同時逐步提高了螢石出口的關稅稅率,使我國螢石出口量逐年遞減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