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人物專訪 > 資訊詳情

鄧中翰:要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名

時間:2006-04-27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中星微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意義何在

“我們沒有流血”   記者:中星微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意義何在?   鄧中翰:中星微連續九個季度贏利,賬上也不缺錢。對公司而言, 我們上市的首要目的是讓全球的商業合作伙伴和客戶認可中星微,打開國際市場。其次,進一步通過這個平臺獲得國際的技術和人才。第三,使我們早期的投資能夠套現。第四,能夠讓員工的期權轉成現實的股票和貨幣。   對產業而言,首先,表明信息產業部的首次風險投資獲得了成功。其次,中星微的多媒體芯片已經占據全球60%的市場,并大量打入索尼、三星等一線品牌,體現中國核心技術的進步。第三,信息產業部也開拓了一種全新的電子基金的管理方式,脫離了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通過風險投資實現了扶持產業的目的。   記者:請介紹一下你們的上市歷程。   鄧中翰:10月31日起的三個星期內,我們做了98場投資者見面會, 從新加坡到我國香港,從倫敦到紐約,從波士頓到費城、休斯頓、舊金山。14號晚上定價,承銷商將股票買走,分配給投資者,15日開始交易。17日晚我們參加了納斯達克閉市的敲鐘慶典。   記者:對于中星微上市第一天跌破發行價,你怎么看?   鄧中翰:如何定發行價會有各方面的考慮。從企業和老股東(含 信息產業部)的利益出發,希望發行價定得高,這樣同樣的股份稀釋能募集到更多的資金。但過高的發行價又會影響到新投資者的積極性。我們認為,上市后的股價當天漲跌在20%的幅度以內都屬正常。我們 的股票現在已經回升,接近了發行價。   記者:發行價低于指導價,又是什么原因呢?   鄧中翰:我們定指導價的時候當然要給證券承銷商壓力,希望股價定得高一些。   記者:中星微上市后的股本結構是怎樣的?   鄧中翰:公司高管持股26%左右,員工持股20%左右,其余是新老投資者。   記者:新老股東包括哪些?   鄧中翰:包括信息產業部,保爾太平洋,GA Partner的基金,以及富士通等企業的策略投資。   記者:信息產業部的股份有多少?   鄧中翰:大概百分之十。信息產業部是第一輪投資,最原始的股 份。應該說六七年前,信息產業部第一次運用風險投資的方式建立了 中星微公司,到今天中星微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率先實現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進程,信息產業部也在國外建立了自己的風險投資基金平臺。   記者:信息產業部的資本怎樣實現到海外上市?   鄧中翰:信息產業部專門成立了盈富泰克(Infotech)公司, 在國外進行股份的管理。這次他們也很高興成功地收回了國有資產的投資,可以繼續投資國內的信息產業。   “中國半導體產業需要證明自己”   記者:從你們的上市過程看,美國投資者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是否有足夠的信心?   鄧中翰:美國的一些投資者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確實信心不足。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采訪我時,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有沒有核心技術,有沒有知識產權?”我的回答是,作為首家在美國上市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中星微的芯片都是自主開發的,擁有500多項專利,包括幾十項美國專利,沒有在知識產權方面出現過任何問題。而在珠海炬力定價之前,Sigmatel的CEO在福布斯上對其知識產權問題大加指摘,可見美國人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懷疑很深。   另外,他們還對中星微的財務制度表示疑問,因為我們之前使用的是中國的財務制度。總之,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還戴著有色眼鏡,看法還是片面的,作為目前唯一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IC設計企業,我們還需要時間去證明自己,我們任重而道遠。   記者:那你們是如何去消除他們的不信任感的?   鄧中翰:我們唯有通過不斷地實現商業計劃來取得資本市場的信 任,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財務手段的透明等等。   記者:中國還有很多設計公司希望能在海外上市,對于怎樣去說服投資者,你們能提出一些建議么?   鄧中翰:我們接觸到的投資者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對半導體技術和中國都不太了解的,第二種是對技術比較了解的,還有一種是對中國比較了解的。   對中國比較了解的投資者,會問的問題包括信息產業部希望建立中國的標準是不是很狹隘?我的回答是正是由于中國缺乏核心技術,所以需要全球化的芯片公,從中國市場開始做起,將中國的標準推向全球,形成全球化的標準。另外有投資者問目前國產手機市場份額下滑,而中星微大量的客戶是波導、聯想等國產手機廠商,會不會受到影響?我的回答是國產手機此前的成功在于低端手機的成功,而想 往高端發展則受到核心技術的限制,正是需要出現中星微這樣的本土芯片公司,國產手機才有機會把具有數碼相機、音樂鈴聲等功能的中端手機做好。所以對于本土芯片公司和本土市場的配合,目前正是最好的時機。他們也問我們的人才從何而來?我回答說中星微把海歸 人才和本土人才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對于技術比較了解的投資者會問我們的競爭對手和產品方向。我用事實告訴他們,我們在很多市場上打敗了競爭對手,在PC攝像頭市場占有60%的市場;Sigmatel等公司一直想進入手機市場卻未成功,而我們進入了手機市場。今年9月,我們的手機用MP3播放器的出貨量已經達到130萬枚。   我們定位于多媒體芯片市場,走了一條比較特殊的道路,并擁有自己的技術專利。但在回答這類對半導體產業和技術比較了解的投資者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中國公司是否能夠通過核心技術創新達到持續發展表示出一定的保留態度。總之,芯片設計企業必須在技術上過硬。   “中國IC設計企業暫時不會形成海外上市的熱潮”   記者:中國想上市的設計公司很多,但是達到納斯達克要求的似乎不多。你認為在中星微上市之后,中國IC設計企業會形成海外IPO的熱潮么?   鄧中翰:現在,半導體企業上市的門檻越來越高了。5年來,美國上市的半導體設計企業不過10家左右。雖然中國的企業在迅速成長, 但外國資本會認為中國的設計企業大多在做低端的東西。另外,美國404法案對公司上市的要求越來越高,包括企業內控、信息披露、財務透明等方面,起碼增加5%的成本,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種壓力。而且美國投資者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仍然不是特別了解,目前只有我們一家成功上市,他們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記者:中星微準備上市已經很久了,為什么選擇在現在這個時間上市?   鄧中翰:所有的券商都希望我們早上市,但我們要按照公司的發 展來控制進程。上市之后對公司的壓力很大,包括業績等等。公司還 是要按照自己的商業計劃進行運作。中星微已經連續九個季度贏利, 又是一個實業公司,應該說我們早就達到上市的要求了。但是我們還 是希望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國家發改委、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的扶持下,包括去年我們對董事會進行重組,美國前證監會主席、 美國的工程院院士等都進入了董事會,并吸納了新的股東,包括我們 對財務制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這些都需要時間。   記者:作為一家中國的IC設計公司,除了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外,中星微有沒有考慮在別的地方上市?   鄧中翰:目前還沒有考慮。   記者:作為一家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IC設計公司,中星微為什么 沒有選擇在中國上市?   鄧中翰:首先,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認定半導體企業的模式,而在美國很容易找到成熟的投資者,半導體企業容易得到 認可。第二,從我們的目標大客戶,如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的角 度看,更希望我們在納斯達克上市。另外,在國內資本市場上,無法實現期權、收購國外人才和技術、老股東的退出等等。   記者:請以中星微為例,談談海外上市是否是國內半導體企業融資的最佳渠道?   鄧中翰:上市并不僅僅是為了融資,我們其實并不缺錢。我們上市主要是為了讓老的股東退出,讓員工的期權得以實現,并打造一個收購國際技術和人才的平臺,招攬客戶等等。   一個好的半導體企業在國內已經享有了很好的成本優勢,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產品。不能為了上市而上市。   “數字多媒體市場是主攻方向”   記者:請介紹一下上市之后中星微的發展方向?   鄧中翰:將來我們還是會把自己的產品做好,把技術做好。目前我們市場的增長性很好,去年我們的銷售額為500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4000萬美元。我們認為,數字多媒體是一個新生的高速增長的市場,會逐漸進入各個應用領域,市場前景廣闊。3C融合就是數字多媒體,是與內容有關的,將娛樂、教育、信息等各種應用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數字多媒體的概念。基于我們的數字多媒體芯片的技術 平臺,我們可以將其應用在各個領域,我們會繼續在這個領域里開拓,形成產品系列。   記者:回顧這6年的成長經歷,你認為中星微有哪些成功的經驗?   鄧中翰:從公司的投資角度看,信息產業部采取了風險投資的機制,授權管理團隊來運作,脫離了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順利上市,實現了當初的目標。從產品角度看,我們切入了數字多媒體這個市場熱點。從人才角度看,我們把美國的優秀人才和本土的優秀人才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了非常好的管理團隊。從知識產權角度看,我們申請了500多項專利,每年還在持續地發布新的專利。在和政府的結合 方面,我們把信息產業部的投資和國外投資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市場方面,我們先在國外市場建立自己的品牌,然后回頭在國內市場上擴展。和軟件廠商以及整機廠商的合作也很重要,比如中星微和微軟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公司成長過程中需要各方面資源的融合貫通。   記者:對中國IC設計產業的發展,你有什么建議?   鄧中翰:從韓國和我國臺灣省的經驗來看,一個產業是否有影響,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幾個有影響力的企業,比如臺灣對臺積電的支持,比如韓國對三星和LG的支持。數量并不等于質量,政府應該下大力氣支持一些優質的企業。至于支持的方式,比如美國通過一些基金來支持企業,比如一些大的項目的考慮、稅收政策的制定,比如標準的制定要以企業為主導等等。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