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我國首個特高壓輸電工程——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2周年之際,國家電網公司今天宣布,正式啟動該線路擴建工程,以顯著提升華北、華中電網的電力交換能力,全面體現特高壓輸電的技術和經濟優勢。
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自起步至今,一直備受矚目,甚至在其開工前后,亦爭議聲不斷。此次投運2周年,以其連續安全穩定運行736天的優異表現,不僅全面驗證了特高壓輸電的技術和經濟優勢,更確立了我國在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究、裝備制造、工程設計、建設和運行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據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介紹,在同等輸送距離和輸送容量下,特高壓輸電能力為500千伏輸電線路的4到5倍,而線損只有其30%;輸送距離可達2000—3000公里,造價是500千伏線路的75%。兩年來,工程實現了雙向、全電壓、大容量輸電,經受了雷雨、大風和高溫、嚴寒等惡劣條件考驗,系統運行穩定、設備狀態正常。工程的建成大大增強了華北、華中電網之間的電力交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截至1月5日,工程累計送電209億千瓦時,其中華北火電送華中130億千瓦時,替代運煤420萬噸;華中水電送華北79億千瓦時,節約用煤25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94萬噸。2009年冬季,華中地區供電緊張,通過該工程日均送電量約5000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天輸送標煤1.6萬噸,有效緩解了華中地區煤電運輸緊張矛盾。
據悉,工程投運以來,美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國家分別提出了與中國進行特高壓技術合作的要求。
國家電網方面表示,今天啟動的該項目擴建工程,是我國“十二五”特高壓電網建設的起步工程。工程靜態投資42.85億元,計劃于2011年底建成投產。該工程的示范意義在于:一是進一步驗證特高壓交流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能力,通過擴建主變并加裝串補,可使工程的輸送能力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年輸電量不少于250億千瓦時;二是進一步提高電網資源配置能力和安全穩定水平,擴建后華北、華中電網的電力交換能力顯著提升,運行方式更加靈活,對于緩解枯水期電煤運輸壓力、保障華中地區能源供應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三是進一步推動特高壓輸電技術創新發展,全面突破特高壓串補、63千安特高壓開關等核心技術,提升大電網運行控制水平,為特高壓電網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擴建工程建設方面也極具挑戰性:一是設備研制難度大。特高壓串補為世界首次研制,需攻克系統、設備等關鍵技術,研制旁路開關、保護間隙、旁路隔離開關、限壓器和光纖柱等代表國際同類設備最高水平的新設備;二是建設工期緊。從開工建設到工程投運只有一年時間,實際施工工期不到10個月,工期進度十分緊迫;三是建設任務重。與試驗示范工程相比,主設備數量增加了一倍,而供貨周期更短,對批量生產設備質量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場建設與運行交叉界面多,需在擴建同時保障運行安全,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大;四是電網安全責任大。工程連接華北、華中兩大電網,擴建后的輸送能力將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對工程建設、系統運行和設備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