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在11月24日出席2010中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高科技高峰論壇時指出,節能減排、綠色發展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十二五”時期是推進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由工業大國變成工業強國的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過去的五年,我國的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工業的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3.5%以上的增長速度,預計今年年底全國工業增加值將超過15萬億元以上,全世界約有500種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10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個制造業大國。同時,這五年,我國工業的節能減排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預計今年規模以上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將比2005年累計下降超過25%,節約能源累計超過6.5億噸標準煤。
但正如苗圩指出的,工業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轉變。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2009年我國工業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71.3%;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占全社會的84.3%和34.4%。單位工業產品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噸鋼的綜合能耗大約高出15%,水泥綜合能耗高出20%~25%。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圍繞著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來開展工作,發展低碳經濟已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也提出,要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正成為全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未來經濟制高點的重要選擇。未來十年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關鍵期,如何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實現我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后我國面臨的緊迫任務和戰略課題。
可以說,我國工業產品能耗過高,關鍵在于技術水平落后,特別是缺乏核心的關鍵技術。目前,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6.5%,分別比美國和日本低23和22個百分點。推動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必須積極做好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實踐證明,技術改造不僅可以有力地推動我國工業經濟的結構調整,而且是推動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長久之計。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裝備的機械工業,“十二五”期間如何通過自身的科技進步、自主創新,在行業自身的轉型升級中不斷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加綠色、環保、高效的高端裝備,是機械工業的重要任務,也是機械工業能否為整個中國工業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關鍵點。
因此,要盡快改變目前在用的機械21大類產品能耗占全國用量70%,但整體效能不高的現狀,要下大力氣開展節能減排科技攻關,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引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更要大力淘汰落后技術、產品和產能,繼續倡導鼓勵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工藝手段,生產高質量的先進裝備,以適應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