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新能源汽車戰略的提出開啟了中國新能源汽車“ 元年”。隨著“ 十城千輛”示范推廣工程、《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今年6 月頒布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的陸續啟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蓬勃地發展起來。
數據顯示,到2012 年,中國將形成50 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以單車使用2 萬元電池(綜合考慮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的平均水平計算,國內汽車動力電池市場規模可達到100 億元,相當于目前鋰電池市場規模增長1 倍。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 年,新能源汽車帶動的全球車用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將超過2000 億元。中國車用動力電池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機。
然而,盡管市場的熱情很高,中國的動力電池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日前表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核心部件80%以上要靠進口。
技術瓶頸尚難突破
根據國家863 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預計,在電動車市場需求帶動下,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在未來5 年內將超過200億元。坐擁全球重要的電池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會不會在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競爭中失去發展的主動權?當前,國家已經明確了購買電動車的高額補貼。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補貼確實有誘惑力,但是購買后的風險卻讓人不得不謹慎。從電動車熱銷市場到政府補貼賣車不過短短兩年,現在還沒有哪個動力電池生產廠商敢拍胸脯說,自己的電池組已經越過手工階段,進入工業化生產了。
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核心是技術,最迫切的是實現動力電池技術的突破。從目前看,包括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以及純電動汽車在內的電動汽車,是新能源汽車比較可行的技術選擇。而在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當中,動力電池是技術門檻最高、也是利潤最集中的部分。如果不能掌握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中國新能源汽車注定將遭遇“天花板”。而電池技術的突破,無疑就是捅破這個“天花板”的“竹桿”,成為中國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搶占未來行業制高點的最佳切入點。
80%以上都需要進口
如此看來,在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發展飽受業界關注的同時,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卻正在遭遇“瓶頸”。據了解,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以電動汽車方向為主,而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包括電池、電機和電控3 個部分,其中電池是最為核心的部件。遺憾的是,在這些方面,中國都處于研發中,還沒有進入產業化的階段。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的核心部件正極和電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進口。張小虞表示,動力電池核心零部件的高進口率,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敲響了警鐘。
令人高興的是,中國已經開始重視動力電池的研發,特別是在動力電池基礎和共性技術上的投資不斷加大。產業化不可一蹴而就目前,電池及其管理系統的成本一般占整車成本的40%。推動動力電池的產業化是降低成本,實現大規模運用的前提。電池產業鏈包含原料、材料、隔膜、電解液、管理系統等,不僅是電池生產商,整個產業鏈都將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是,電動車產業化并不能一蹴而就。
新能源汽車電池工業在迎來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所面臨的技術貿易壁壘也將日趨嚴重。中國工程學會電動車分會主任陳全世強調,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通過示范運營,不斷擴大規模,通過規模化的應用促進電池技術進一步提升、降低電池成本、完善相關技術標準。現在,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大多獨自研發,經費有限,企業之間缺乏交流合作,技術很難深入推進。另外,大批動力電池投資項目在全國各地大量啟動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重復建設潮,業內亟須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動力電池產業聯盟,完善投資方向和渠道,通過推進共性技術發展推動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化早日步入正軌。
業內人士指出,電池行業應重點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在新型動力電池及材料、超級電容器及電源系統等方面技術創新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積極開展綠色二次電池新體系的研究,使中國在新型電池研究開發中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為電池工業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二是要加強節能減排,推進低碳發展,推動以循環經濟、資源利用為目的的電池回收、再生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保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行業引導,優化產業布局。通過企業的并購和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電池產業集群的培育,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提升中國電池產業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