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開始,計算機產業將進入物聯網與云端運算的黃金時代。成千上億個連結設備以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在網絡的架構下相互連接,并透過智能運算,產生智能信息,構成物物相連之物聯網世界物與物的連結,即所謂的U社會(U‐World)。
Forrester Research預測,2020年前全球物聯網產值將是因特網的30倍。物聯網也已成為各國政府積極研究與推展的產業,包括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均決定投入巨資來鼓勵發展;根據賽迪調查機構預估,2015年物聯網產值將達7500億元人民幣。
日前在研華科技主辦的“兩岸物聯網發展趨勢論壇”上,研華負責人指出:“由于科技產業每15年就會有重大技術上的突破,而在這新一波浪潮中,研華非常看好物聯網所帶來的商機。”另外,他還表示,大陸官方發展物聯網的意圖強烈,并已經在無錫等地進行大規模試點,因此研華看好未來物聯網在大陸地區的發展機會。
以智能交通而言,根據中國移動的預測,物聯網相關的服務、設備與潛在商機,比互聯網大上30倍。而臺灣在擁有WSN關鍵共通平臺軟件與開發工具包、RFID的高頻技術、有助于智能交通產業搶攻千億以上物聯網的商機。
智能建筑的部份,物聯網的應用主要透過無線傳感器來提供各種安全防護,以及建筑大樓自動化(Building Automation) 及優化的能源耗用管理(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建筑物與再生能源的整合,使建筑物成為智能電網緊密的一環。
而環境與國土安全監測方面,全球暖化議題提升了環境安全監測的重要性,此外透過物聯網的環境監測實時系統,云端運算的數據處理以及遠程的監控技術的整合,將可建構出一道安全防線。
智能居家則是透過物聯網的概念,可由前端感知到后端管理整合成為全智能建筑方案,再加上電信業者的異業結合,以及系統整合商快速的導入并復制,將可為建筑物打造一個全智能的居家空間。
研華負責人進一步指出:“研華在物聯網扮演提供完整系統組件以達到全面感知的角色,從嵌入式連結的各種零組件產品供應,到增值解決方案與服務的提供,均有豐富的WSN I/O模塊經驗;在應用軟件部份,研華將從網絡應用晉升至云端應用以強化軟件管理功能;在鏈接方面,藉由標準接口與內建智能功能的設備,讓產品的鏈接更為妥善安全,創造出更多智能的生活。”
啟動物聯網四大布局
具體地,在物聯網的市場中,研華今后將分成4大部分進行,從最基層的無線傳感器網絡(WSN)產品、軟韌體為主的WebAccess推廣、無線通信模塊的開發以及最終應用市場開發等部分都將予以投入。
同時,研華也將公司的地位作了進一步的修正,從原本“Trusted ePlatform Services”提升至“Enabling an Intelligent Planet”的境界。
除了自動化事業群的WSN與嵌入式事業群的無線通信模塊開發外,先前的柏眾在全部納入研華之后,將負責webAccess的發展,至于在市場應用推廣上,則將交由研華旗下的研華智能與綠能2個部門進行規劃。
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表示,研華目前在大陸有55個據點,服務快速是優勢,未來將新設10個據點,并伺機布局大西部,也考慮在大陸設立研華的物聯網研發中心。他還指出,過去十年研華是全球IPC領導廠商;未來十年,研華將成為“智能地球”的領導推手。其中物聯網、自動化系統模塊件與智能新生活,將是未來主要的三大事業版圖。
重啟臺灣擴廠計劃
董事長劉克振還在會上指出,為搶攻7500億人民幣(約3.53兆元新臺幣)的物聯網商機,研華將重啟臺灣生產線拓展規劃,目前仍在尋覓地點,未來研發與少量多樣的產品仍由臺灣負責生產,中國廠區則以大量產品為主。
其實,當時研華考慮經營上的需求,將產線移往大陸之際,便曾經強調,臺灣產線將不會出現縮減的情況。而經過這些年,大陸生產基地規模的逐步擴充,目前大陸與臺灣產能比重已經達到65:35;而未來除了臺灣擴產外,大陸昆山廠也將持續增加產能,因此兩岸的產能仍會維持在相同比重之上。
對于重啟臺灣投資,劉克振指出,目前兩岸之間的生產成本差異已經逐漸縮減,而最大的差異則在土地取得成本以及普工的工資方面,臺灣目前投資最大的問題點是缺乏大面積的土地可供業者進行開發。所以目前臺灣擴廠將以購地自建或直接購買現有廠房,在方式及金額方面都還未決定。但據了解,目前研華已經有幾個備案正在進行評估。
雖然確定重啟臺灣地區產線擴展,但是對于2010年下半的景氣情況,劉克振卻仍相當保守,僅表示目前看來第3季的整體情況應該不差,但是第4季則因為市場情況不明所以仍不清楚。至于物聯網將何時在市場中成形,研華表示,物聯網其實是一個概念性的平臺,所以今后仍將在市場推廣與教育上施力,預計在2012年起,才會有明顯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