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統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液壓、氣動到如今的電氣化,由伺服電機、反饋裝置與控制器組成的伺服系統已經走過了近50個年頭。隨著中國制造業意識到伺服系統對提高產品競爭力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的機械制造業逐步走進“伺服時代”。中國伺服產業如同世紀之初的中國變頻器產業一樣,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1999年,國產交流伺服電機及其全數字式伺服驅動器基本自主開發成功,但產業化方面比較滯后,尚未形成商品化和批量生產能力,國內對精密交流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的需求還主要依賴進口,如日本三菱、松下、富士和德國西門子等。但近幾年,隨著國內電機制造能力的空前提升,交流伺服技術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廠家所掌握,加上交流伺服系統上游芯片和各類功率模塊的不斷推陳出新和智能化,促成了國內伺服產業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時間里實現了從起步到全面擴展的發展態勢。比如數控系統企業中的廣州數控,電機和驅動企業中的南京埃斯頓、桂林星辰、東元、珠海運控、和利時電機,運動控制相關企業中的深圳步科、杭州中達,乃至以變頻器為龍頭產品的臺達、匯川等都已紛紛投身伺服產業并實現了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國外交流伺服廠商在大陸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刺激下,大舉開拓國內市場,陸續在國內設置工廠或辦事處,招募代理商,利用本地資源,批量生產和銷售各種規格的交流伺服系統產品。大陸交流伺服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5年前,隨著國內電機制造能力的空前提升,交流伺服技術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廠家所掌握,加上交流伺服系統上游芯片和各類功率模塊的不斷推陳出新和智能化,促成了國內伺服產業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時間里實現了從起步到全面擴展的發展態勢。和利時電機、華中數控、廣州數控、蘭州電機、英威騰等國內伺服品牌不斷涌出,取得了5%的市場占有率。
最近出現了南京埃斯頓、上海鄂爾多斯等廠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推出伺服產品的國產廠商大概有20多,產品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伺服,加上以東元、臺達為代表的臺系伺服,總市場占有率增長到15%以上。
“2010年,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把握,對產品不斷地提升,對客戶真誠的服務,中國伺服市場的‘中國時代’已經到來。伺服市場,將會是中國電視機、中國手機、甚至中國PLC市場的又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