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國房地產泡沫爭論如火如荼之際,面對市場熱議的“空置疑云”,從政府部門到開發商似乎都玩起了數字游戲。
國家統計局在4日晚間公布了一組數據:今年6月末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商品房待售面積為1918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4%。其中住宅面積為1064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2%。如果按照每套住房100平方米來估算,一億平方米全國住宅待售面積意味著有100萬套左右的商品房待售。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指出,如果以去年全國商品房8.5億平方米來對比,近2億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面積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目前,光北京市就有9萬套的存量房,如果以每套100平方米計算,也有900萬平方米。
“2005年以來,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商品房待售面積絕對數量總體呈增加態勢,在總體市場增長的情況下小幅增長,此數據算比較正常。”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資深顧問周春兵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在公布“正常”的商品房待售面積情況的同時,卻沒有拿出具體數據來回應當前民眾最為關注的“空置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住房的本質功能是滿足人們的居住需要,而住房空置率無疑意味著目前房地產行業對住房本質功能的扭曲程度,因此這個數據不該成為謎團。
“與公布商品房待售面積相比,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下老百姓手里有多少空置房,比如沒有賣掉的或者沒有租掉的。”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指出,商品房待售面積跟住房空置面積是兩碼事。
國家統計局對此的回應是,國際上通用的房屋空置率指某一時點上所有空置房屋面積與全部房屋面積存量之比。所以不便用商品房(住房)待售面積計算房屋空置率。準確的房屋空置率數據的獲取,有待于全國住房普查或含有相應住房信息的人口普查。
“誠然空置率這個數據必須以住房普查或足夠樣本量的抽查才可以得出,但技術上應該不是問題,更有可能是國家統計局擔心某種不必要的影響而只作為內部決策參考使用了。”周春兵告訴記者。
備受關注的住房空置率謎團始終未被解開。不過,這對于開發商來說或許不是個壞消息。券商們分析,1.9億平方米待售面積數據對市場影響偏中性,并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有評論者警告說,不公開空置房數據后果將是嚴重的,只會加劇開發商繼續盲目投資開發、捂盤惜售,甚至影響宏觀調控的準確度。
周春兵認為,此次近2億平方米待售房主要還是開發商不肯降價或促銷所致。從歷史來看,降價促銷并不是開發商的最優選擇,無論是從利益最大化還是降價后可能存在的后遺癥如退房潮等來看,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或外力作用,開發商還是會挺著。
事實上,在政策尚不明確的背景下,開發商“捂房”靜觀其變的現象已開始蔓延。
以上海為例,據有關網站的統計,截至7月21日,上海7月預計開盤樓盤為42個,目前已開盤項目為18個,剩余24個樓盤尚處于搖擺不定狀態,沒有明確的開盤日程。“政策到底有沒有出盡,接下來市場到底會怎么走,現在還看不清楚,房源定價是個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開發商稱,由于走勢不明,不知道該如何定價。
“長期來看房價一定會上漲,但這絕對不是短期內不能對房地產調控的理由。好比說長期來看CPI一定是不斷上漲,因為從國際上來看,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對經濟增長有所幫助,但是這并不等于我們短期內能容忍5%或者10%的通脹。要把這個邏輯關系弄清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記者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并非建立在居民購買力改善的基礎之上,相反是投機與恐慌性投資的產物,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房地產調控政策決不能改變方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