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4億新元)扶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是在2020年成為全球生產和銷售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大國。
去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中國承諾在2020年將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至45%。此后,低碳經濟與低碳發展便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成為今年三月中國全國“兩會”(人大和政協)的熱議課題之一。
今年6月,中國宣布將耗資50億元,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五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給予每輛車3000元現金補貼。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車補貼政策中對新能源車的定義過于狹窄,沒有將普通混合動力車列入補貼名單,很容易引導車企著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的研發。
由中國工信部牽頭制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1年至2020年)》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和市場規模達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萬輛,而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代表的節能汽車銷量則將達到世界第一,年產銷量達1500萬輛以上。
另根據《規劃》,到2015年,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水平較2008年下降35%,至5.9升/百公里。到2020年,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達到4.5升/百公里。對此,不少車企新能源車負責人認為實現起來有難度。據了解,這個目標高于美國,與要求最高的歐盟處于同一水平。為達到這個目標,《規劃》提出要形成三至五家新能源汽車整車骨干企業,形成二至三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骨干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80%以上。
由于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巨大投資,企業自身無法承受,《規劃》建議中央財政設立超過1000億元專項補貼資金,同時給予稅收減免補貼。其中,500億元將作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300億元將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200億元則用于推廣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的節能汽車;另外100億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車零部件業發展;50億元用于試點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此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分為兩個步驟進行。首先于2011年至2015年期間把重心放在發展節能汽車,2016年至2020年期間則將傳統汽車的燃油經濟性提高至國際先進水平。
據了解,比亞迪、上海汽車、吉利汽車等多家中國汽車企業都在積極研發新能源汽車。不過,上汽、一汽、東風等大型企業對建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持反對意見,理由是不同車企,特別是大車企與小車企的定位不同,對汽車的開發要求也不同,企業的技術路線也不同,很難達成統一意見。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透露《規劃》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向各相關部委征求意見,并將于8月底之前報國務院討論,通過后就可頒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