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席卷西南五省,再次凸顯出國內水資源問題,也因此使政府重視度空前高漲,成為此輪節水環保行情的導火索。最近,中國西南地區遭受的干旱引起了政府對該行業的進一步關注。中國水利部已經表示,將投入800億元用于開發水資源保護項目。盡管這并不會對水務企業的業務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但還是昭示了這個行業廣闊的成長前景。
資本突進
2002年底,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成為水務行業標志性的事件,國內水務行業市場化改革也進入了股權改革與特許經營并進的階段。傳統的公用事業行業隨著投資多元化、市場化、科技化,逐步轉型為新興節能產業。由于改革初期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缺口,以這個文件為標志,國內外各路資本高速突進這一原本高度封閉的市場。
城市水務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單個項目少則幾億元,多則十幾億元。因此在水務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之初,“資本”就一直擔當著變革中的主角。據統計,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先后出現諸多模式,核心不外乎就是圍繞著資本出資方式和獲取收益途徑的變化而異,包括作業外包、委托運營、BT、TOT、BTO、BOT、ROT、BOO、股權轉讓以及合資合作等。除前兩種模式不帶融資性質,后八種模式都不同程度帶有融資性質。其中由于BOT(建造——運營——移交)采用由外資投資并經營一定時間,取得合理回報后無償移交的方式一直是市政領域市場化改革采用的主流模式。
相對于國企和民企顯而易見的融資瓶頸,擁有低成本融資優勢的外資水務公司迅速占領市場。在進入中國水務市場的近20年里,外資水務巨頭們賺得盤滿缽滿。2002年,威立雅率先以超過凈資產3倍的溢價,約20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的股權,并借此獲得了長達50年的特許經營權;2003年,威立雅聯手首創投資公司,以4億美元收購深圳水務集團45%股份,深圳市政府與重組后的深圳水務集團簽署《特許經營協議》,將經營權正式委托給重組后的深圳水務集團。外資水務公司以高溢價收購一線城市水務資產,成為城市水務改革進程的標志性事件。
水務行業的發展特性決定了只有資本充足的企業才是游戲玩家。在國企和外資巨頭的雙重壓力下,資本實力雄厚的民企也紛紛投入“戰斗”。桑德集團是其中的佼佼者。2002年桑德集團收購國投原宜(后更名“合加資源(23.72,0.90,3.94%)”),當年即以BOT方式一舉拿下九個污水處理項目。2006年桑德旗下的伊普國際在新加坡主板上市,次年又完成5140萬普通股的配售。至今,桑德集團成員公司投資的項目已達50多個,其中水處理領域BOT項目30多個,固廢處理領域BOT項目10多個。在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加速企業發展的同時,桑德的內部布局也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價值鏈。
不過,無論是創業環保(6.70,0.17,2.60%)、蘇州高新(5.96,0.26,4.56%)、重慶實業、泰達股份(8.28,0.21,2.60%)、海鳥發展(9.65,-0.17,-1.73%)等10家中國上市公司向水務行業投下的巨資,還是外資企業如威立雅集團、法國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和德國柏林水務公司等在全國等數十個城市的排兵布陣,目前留給外來者進入的空間只有新興的水務設備廠商、水務處理企業等第二梯隊里的企業。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姜文曾對滬深上市公司涉及污水處理的10家企業進行分析,2007?2009年中期數據表明,滬深上市公司污水處理行業毛利率在7.91%?68.49%,其中洪城水業(14.87,0.53,3.70%)7.91%(2007)、武漢控股(7.97,0.30,3.91%)13.8%(2008)兩家比較低,但2009年中期數據顯示兩家分別為40.1%和41.24%。中原環保(11.09,0.08,0.73%)最高達到68.49%(2008年)。2007?2009年中期滬深上市公司污水處理行業毛利率為46.33%?47.18%,平均為46.62%,其毛利率比自來水行業高出13.56%,污水處理行業比自來水行業利潤更高,毛利率水平高于同期的房地產行業。
而且,污水處理行業僅是水務產業的冰山一角。據中國水網的統計數據預計,我國的水務市場2010?2015年期間的市場份額近萬億元。2010?2015年期間,我國城市供水行業的投資需求為2200億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資約360億元;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投資需求為7000億元(含污泥處理處置投資1500億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資1100億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資為300億元。
水價上漲引發格局調整
2009年底,上海、天津、沈陽、廣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多個大中城市的水價上漲,引發了社會對水務行業再一輪的關注和討論,而八年前的水務改革也因此備受爭議。
中國水網報告顯示,2002年到2009年間,我國36個重點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的自來水價格年均增長率為4.69%、污水處理費年均增長率為11.9%。但即使以此速度增長,中國城市污水處理費價格并沒有完全覆蓋其成本。“相當一部分自來水公司其實是在成本倒掛的狀態下運行的。”北京首創股份(6.22,0.17,2.81%)副總工程師韓偉對此強調。姜文贊同這一看法,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國的水資源價格整體偏低,水價上漲的趨勢不可逆轉,“但要公開成本,以及出臺相關的審計法規。”
而由此引發的水務行業體制第二次改革的爭辯越來越激烈。“改革派”主張二次水改停止市場化,重新上路;而“改良派”則認為市場化道路已經取得很大成就,不能倒退回國有。對此,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這場改革給水務行業帶來了深刻變化,水務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利大于弊。“市場化改革中,政府自始至終應起主導作用。政府在做好調控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市場機制,由市場調解,通過市場的方式來進行。”
其實值得反省的是,“資本”一直是水業改革中的重點,而其服務本質卻幾乎被遺忘。但隨著行業的成熟,整個水務行業應由資本渴求到注重服務的理性回歸,相應地各個水務企業也會在發展道路和方向上再定位。
標準水務有限公司(簡稱“標準水務”)成立于1996年,其CFO李軼梵更愿意將目前水務市場的競爭形容成“四國大戰”:即國外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資產管理公司的爭奪戰。而國企、外企以及民企之間的格局和實力將出現一定的調整。對此,南海發展(14.53,0.23,1.61%)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金鐸也深表認同。
事實上,由于經濟危機,外資已經喪失了繼續大規模高溢價收購的能力,之前資本優勢業已不明顯。目前在華主要外資企業目前所有簽約項目的供水總能力不到全國供水總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務實際市場占有率不到3%。反而是民企和國企在日漸活躍的海內外資本市場上仍能有屢屢斬獲,繼續制造著整個行業的變數。
“一體化”模式
2010年3月29日,重慶水務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標志著以國資為主導的“水務一體化”改革模式正式試水。重慶水務在募集資金34億元的同時,也使戰略投資者——蘇伊士集團囊括100%的溢利。重慶水務是國內惟一一家供排水一體化、廠網一體化、產業鏈完整的省級壟斷水務上市企業。日供水能力143.9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168.3萬噸,2008年收入23.7億元,超過所有此前上市水務公司。
水務專家、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分析,“重慶水務”模式的特點之一是將城市水務管網資產也打包進上市公司資產,同時重慶水務將污水處理費定在了3.43元/噸,這遠遠高于國內平均1元/噸左右水平。與此同時,重慶市財政每年提供大量財政補貼,來補貼高額的污水處理費差額。一位水務行業人士透露,已經有數家地方水務公司準備走上市融資道路。
資深水務行業專家、國融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智慧一直是建議在大中型城市推行“一體化”改革模式的堅持者。水務一體化包括區域供水一體化、供排水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等,具有明顯的環境和經濟雙重效益。一方面,促進區域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優化配置,強化水資源的節約保護,保障城鄉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態與水環境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區域水務類國有資產、業務、人力資源的重組和整合,實現行業的內生效益,打造水務品牌。
由于外資溢價收購模式被認為是漲價“幕后陰謀”的“操縱者”,因此“一體化”改革模式被寄予依靠國有水務企業自身力量崛起的重要思路。目前沈陽水務集團也正在試水“一體化”改革模式。據悉2009年下半年以來,先后有西安等城市放棄了和外資合作,轉而走“一體化”改革模式。不過業界人士表示,“一體化”改革模式的初衷是降低成本和節約資源
民企融資提速
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主體和規模也在發生變化,由10多年前的大型處理廠向現在的在大城市的郊區及鄉鎮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轉變。而隨著污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污水處理行業結構和需求的變化催生了產業服務新模式的出現。自2008年開始,這種模式的變化出現的愈加頻繁,引發了社會、行業和企業的普遍關注。
目前水處理設備行業是民企備戰的集中地。成立于1992年的多元環球水務是一家先進的水處理設備提供商,專注于水處理設備市場及相關新興領域。其CFO Stephen C. Park告訴記者,“目前水處理設備技術行業,尤其是水處理全程解決技術與裝備,是個極度分散的行業,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世界級公司。此外水處理技術和設備的集成化方面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推出36個新產品。”
Stephen C. Park表示,受更加嚴格的政府法規以及政府在2006年到2010年間預期332億元的污水處理的資金投入等因素的驅動,多元環球水務全部的三個產品類別,特別是污水處理的產品類 ,都經歷了顯著的增長。他深信,在這個背景下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水處理的行業,或更積極地拓展污水處理業務。
多元環球水務是國內第一家在紐約上市的水處理公司。2009年6月24日上市當天獲得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首日開盤價為22.65美元,高開41.56%,收于21.87美元,較16美元的發行價漲幅達36.69%。多元水務由此也創造了紐交所當時多半年來的發行紀錄。
Stephen C. Park分析,美國投資者對水務行業有著強烈的好奇,因為該行業結構分散,行業信息十分有限,再加上行業內的上市企業為數不多。“同時,人們對中國水問題的意識不斷加強,政府投資也不斷加大,投資人相信這個行業具有很好的投資機會。而多元環球水務作為中國領先的水循環、水凈化和污水處理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為投資人提供了一個吸引人的投資機會。”
Stephen C. Park表示,多元環球水務擴展水處理設備市場的機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最大的機會在于公司全面多樣和高質量的產品線。多元環球水務生產和銷售90多個的產品,橫跨水循環、凈水處理和污水處理等三個類別,滿足了水處理流程的主要程序和需求。這是其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第二,由于公司悠久的歷史,美國的成功上市和融資以及公司目前正在開展的全國性電視廣告,使得多元環球水務的品牌在國內積累了一定知名度。第三,公司與超過80家分銷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我們在渠道經營上用心良久,相信這方面的優勢很難為其他競爭企業所復制。”
而對于更加綜合性的標準水務來講,完整的產業價值鏈是其競爭力所在。作為一個綜合性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自1998年成立以來,標準水務一直專注于市政污水處理。現在全國投入運營的有20個水廠,在2008年世界污水處理企業排名中,標準水務排第四位,其核心經營區域已延伸至河北、山東、陜西、江浙、貴州等地。管理創新市場及技術研發是其核心競爭力。李軼梵覺得,技術研發甚至直接關系到公司的成本核算,比如標準水務目前正和北工大合作一個研發項目,該項目能節省15%到20%的電,通過技術成功控制成本,更具競爭力。
同時,標準水務對政府政策放開后水務市場將如何發展更感興趣。李軼梵分析,市政工程從本質上來講,在政府授權的情況下才可以做,但是由于特許經營政策,企業可以從中分得一杯羹。“現在建一個水廠動輒就是1億元以上,單靠政府投資不切實際,但政府對環境治理的要求卻存在,必須要開放,實現多元化的經營。”
對即將上市的標準水務,李軼梵認為,上市只是公司多元化融資渠道的一種,但是最后選擇哪個渠道或者如何發展,取決于公司發展。作為資本密集型的企業,水務市場的面很大。目前渣打銀行的5500萬美元亞洲基礎設施基金已經到位,同時加強和銀行的合作,目前公司和中國銀行(3.63,0.12,3.42%)已簽訂一個戰略合作協議,為未來價值40多億元的項目投資。
從粗放到集約
受訪的多家水企CFO均表示,水務的綜合經營成本、資產價格和資源價格上漲都是影響水價上漲的關鍵因素。伴隨著產業化的逐漸完善,水務行業已經進入了集約化發展的階段。
據Stephen C. Park介紹,現在多元環球水務引入了國際先進的管理系統,推行六西格瑪管理,形成了具有多元環球水務特色的、高效的現代化管理體系。“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是多元環球水務最核心的立足之本,然而企業的成功也同樣依賴于管理層將行業經驗,運營技能、執行力和研發專長進行有效的結合,并實施有效執行。這將確保公司不斷生產出多樣的產品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南海發展于1992年12月以募集方式設立,是南海區較早實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并在2000年12月25日就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作為一家一直在水務行業改革中浸染的國有企業,金鐸有更深的體會,提出了更多的核心競爭要素,“市場拓展能力、投融資能力和獲取低成本資金的能力是水務行業競爭的重要方面,是企業獲勝的重要保證。從水務行業的發展來看,單一的項目投資已發展成為投資、設計、工程和運營各環節的競爭,對整體產業鏈的控制能力和協同效率已經成為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以運營服務為核心的科研實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將成為水務企業獲勝的關鍵因素和盈利的核心環節。”
而李軼梵自擔任CFO后也推出新的經營模式:第一流程化的管理和培訓,公司專門請了新的咨詢公司制定了新的流程,包括新的會計核算體系等等。從制度上得到保障。第二,加強培訓。公司現有全員培訓、輪崗培訓,包括外聘的老師和內部的交叉培訓。第三,針對公司發展需要,不斷有新的崗位產生,比如公司現在新成立了國際會計部、預算和計劃部,預算和分析部。“我希望我們的財務能成為行業的標桿,一個標準。”
受訪的諸多水務企業對投融資和財務管控在擴張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金鐸認為,在公司的發展中,對財務方面主要有以下考慮: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注重項目的現金流,財務風險可控;投資項目回報要達到公司設定的水平(戰略性項目除外);積極搭建多層次、立體的融資架構;拓寬融資渠道,通過銀行貸款、項目融資、票據融資等多種方式,以盡可能的方式獲得低成本的資金。
而作為行業轉向集約化經營的重要標志,各大水務公司已經開始嘗試著進行差異化運營,而技術和服務是比較明顯的兩個突破方向。
2010年4月1日,經過一年籌備,中國工程院李圭白院士工作室落戶佛山水業集團。這是國內水務企業首家院士工作室。
Stephen C. Park則認為,多元環球水務的核心競爭力就充分體現在研發方面的能力和投入。研發的優勢確保多元環球水務在技術和產品質量上持續保持領先。公司目前擁有一支148名專業人士組成的強大研發團隊。同時,公司還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新建一個研發中心,預期該研發中心將在2011年第二季度完工并開始運營。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顧問總編傅濤認為,水業市場的發展歷經了設備服務模式到專業(投資)運營服務模式的轉變,環境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正在開始,環境綜合服務業成為環境產業的發展核心,而水業正是環境綜合服務業的代表。現代水業不是設備、工程、投資、運營產業的簡單總和和疊加,而是以綜合服務為產出的綜合服務產業,是基于環境需求的、實現環境效果的、提供總體解決方案的系統服務產業。
無論如何,在一座座金山的倒影之下,未來水世界將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