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國芯董事長鄭茳近日表示,雖然國產嵌入式CPU與國外產品相比起步晚了一點,而且國外嵌入式CPU有他們的優勢,但國產嵌入式CPU也有可以發展的空間。
C*Core的發展已經進入正向循環。C*Core是2001年從摩托羅拉轉移的M*Core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從2002年到2006年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經歷了很艱苦的過程。在近10年的發展中,我們已經形成了系列的C*Core產品。在國內的中芯國際、華虹NEC、臺積電、和艦和宏力等不同的工藝線上實現了18種不同工藝的CPU。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000萬顆、40多款SoC芯片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在信息安全領域,國產信息安全SoC主要采用C*Core設計。此外,C*Core還應用在數字電視、通信網絡、USBKey等等領域。量產的客戶有20多家,用戶數每年以高于100%的速度在增長。到今年年底,我們預計將有1億顆高端的SoC是基于我們的C*Core。
自主嵌入式CPU有較高性價比
與國外嵌入式CPU相比,我們自主的嵌入式CPU具有較高的性價比。這是因為,我們的發展以促進國內SoC產業為宗旨,國家給了很多支持,我們的產品價格與國外同類CPU相比,有較大優勢。但我們更重要的優勢不僅僅是在產品價格上,而是在我們提供的SoC設計服務上。我們希望自己既是嵌入式CPU的提供商,也是一個SoC芯片結構設計的公司。因此我們在提供嵌入式CPU技術的同時,也提供SoC芯片的結構設計。
目前,在全球市場上有很多優秀的嵌入式CPU企業,而且英特爾也進入了嵌入式CPU市場,但這并不表明國產嵌入式CPU就沒有用武之地。我相信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替代誰的問題。我覺得,未來如果國產SoC芯片能夠有1/20或1/10甚至說有1/5采用國產CPU,我們就有一定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且,在一些應用領域國產嵌入式CPU有一定的優勢。例如,在信息安全領域,相對來說我們就有較多優勢。在消費類產品領域,特別是價格敏感型產品領域,采用國產嵌入式CPU在價格成本上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國產CPU起步晚但有發展空間
生態環境建設是嵌入式CPU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CPU未來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我們發起成立的中國C*Core產業聯盟已經有7年時間,這個產業聯盟包括9家高校、11家研究院所和200多家企業。我們有機會建立起一個適合國產嵌入式CPU發展的環境,但這需要時間。我們也看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聯盟明確提出了要把國產嵌入式CPU作為主要推廣的產品,這也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我們針對C*Core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創新:一是在工藝上優化了設計,這使得功耗在一般情況下低于0.27mW,是全球功耗較低的嵌入式CPU;二是根據國家密碼委的要求,在結構上針對信息安全應用進行了專門設計;三是我們開發了高端CPU用于高清電視、通信網絡等。與此同時,我們還在設計用于傳感網的產品。物聯網產業為嵌入式CPU帶來了機遇。該市場需要價格低廉、結構小巧的全集成傳感Soc芯片。此外,我們還與英飛凌合作,引進了英飛凌的某指令集,作為我們C*Core另一個系列產品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