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產能過剩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特別是建材業中的水泥、玻璃等行業。那么,同為建材業的建筑衛生陶瓷是否也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呢?
對于陶瓷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世紀更替時就已經有人在談論。這些年來更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陶瓷業沒有產能過剩,有人則認為目前陶瓷業已經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有這樣幾組數據:
2009年,全國陶瓷磚產量為68.7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0.86%;衛生陶瓷產量達到1.58億件,同比增長9.68%。
2009年,佛山眾多陶瓷企業在廣東清遠、云浮、新興、肇慶、河源、四會和省外的四川、山東、湖南、江西等地設廠,共購置32000多畝陶瓷生產用地,規劃新建生產線250多條,新形成年產約20億平方米的生產規模。
河南長葛衛生陶瓷產區預計到2010年,可能達到5000萬件的年生產能力。
2010年,江西高安、上高、景德鎮、宜豐、九江等地新建陶瓷生產線達50多條……
可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產能,只有在中國市場能看到,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陶瓷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但我們的年消費量又是多少呢?
來自第16屆世界陶瓷論壇的數據,中國建筑陶瓷年總產量雖超過60億平方米,但出口僅6.7億平方米,88%在國內市場消化。另據權威部門統計,自2004年至今,我國陶瓷磚產量連年大幅增長,每年增加6億平方米以上。尤其是近幾年,每年新增窯爐超過200多條。作為2009年發展的延續,建陶產業2010年上半年仍舊保持較大增長,不少生產線產能也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面釋放。據此,業內專家分析,陶瓷磚或將在2010年出現產能過剩。
應該說,陶瓷業存在的產能過剩,這是一種總量的過剩,也是一種結構性的過剩。因為產量規模瓷磚超過60億平方米,衛生陶瓷超過1.5億件,這樣的規模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更難有后來者。但在產品結構方面,中低檔產品比例過大,高附加值、高檔次、自主品牌缺乏,導致出口陶瓷產品大多以量取勝,甚至不惜價格競爭,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由于產能的急劇增長,我們利用30年走完了西方國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但過剩的問題又嚴重影響了行業科學、健康地發展,并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的重點。
產能過剩,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實,既然已經存在,就需要正確面對,要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兼并重組、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方面施以重拳。有關部門及媒體也曾多次提到陶瓷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多年來反復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說明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
要加快消化過剩產能,對產能過剩進行有效治理和優化。1948年美國曾實施了馬歇爾計劃,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實現了雙贏,及時消化了美國自身的過剩產能,還鎖定了歐洲的后續采購方向。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為緩解國內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采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通過有比較優勢產業部門漸次外移,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的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地進行海外投資,使其制造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轉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的金屬、化學與機械工業,即形成了以重化學工業為核心的制造業結構,形成了制造業拉動的雙引擎。
可見,發達國家也曾發生過產能過剩,他們采取有效措施,得到了有效治理和優化。20多年前,西方國家的許多知名陶瓷企業,也是經過產業重組兼并,迅速結束了長期的內戰現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場淘汰,現在僅剩下幾家或十幾家公司了。如荷蘭衛生陶瓷企業康寧克里科公司已實現與瑞典高斯公司的聯合,意大利的桑尼公司合并了帕茲公司,瑞士胡丁勞芬衛生瓷公司購買了德國杜拉維特公司的部分股權。歐盟主要幾家衛生陶瓷廠商的合并與重組,目的在于組建成幾家世界上最先進、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巨無霸企業,加強與提升歐洲衛生陶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2006年6月,樂家以2.5億元人民幣收購鷹牌潔具,鷹牌潔具品牌保持不變。不久前日本伊奈公司則收購了美標亞太區9國業務。
產能過剩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發展過程中固有的存在模式,產能過剩是一個暫時現象,但如果我們不能加以調控,是否會演變出無法挽回的后果?生產線還在建,招商還在繼續,那什么時候才算是真正的產能過剩呢?把一些資源型的產品低價賣到國際市場,賺回來的外匯能夠彌補我們對資源、能源、環境的消耗和破壞嗎?
因此,我國陶瓷業,面對產能過剩問題,應在治理和優化上下功夫,需要借助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東風,運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轉變發展方式,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淘汰和限制落后產能,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同時還要從源頭上采取節能減排、抬高環保門檻等措施有效抑制產能過剩。讓陶瓷業實現科學的發展,才會有助于治理和優化產能過剩,才會迎來陶瓷業發展的真正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