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以機器人為代表的制造領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時間:2010-03-26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受到資本追捧,不僅因為這是國內首家以工業機器人制造及應用工程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同時也因為投資者普遍看好以機器人為代表的先進制造領域廣闊的市場前景。

      兩年前北京的地鐵還需人工檢票進站,現在乘客只需在自動刷卡機上輕輕刷一下即可過關,而自動刷卡機的核心技術就是機器人的應用。其實,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就在我們身邊。
      隨著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松機器人”)登陸創業板,并且受到資本市場追捧,普通投資者也開始關注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受到資本追捧,不僅因為這是國內首家以工業機器人制造及應用工程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同時也因為投資者普遍看好以機器人為代表的先進制造領域廣闊的市場前景。對于機器人行業前景,擁有863計劃“十一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兩重身份的王田苗有深入的認識,他告訴《中國投資》:“機器人是具有戰略高度的行業,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這個行業,中國也不例外”。
      從早期的機械手到工業機器人,再到服務型機器人,機器人時代正在慢慢向我們走來,而資本市場無疑將為機器人的技術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攀登戰略高度
      工業機器人是指廣泛適用的能夠自主動作且多軸聯動的機械設備。在必要情況下配備有傳感器,在工作過程中,無需任何外力干預。它們通常配備有機械手、刀具或其他可裝配的加工工具以及能夠執行搬運操作與加工制造的任務,目前已大量應用于汽車、電子、信息產品等現代制造業。
      “在工業生產中,存在很多單調、機械、頻繁、重復和長時間的作業,完全可以用機器人取代人工”,中國機器人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原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曹祥康告訴記者。
      特別是一些在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和簡單裝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業等部門中,完成對人體有害物料的搬運或工藝操作,都需要由機器人來完成。
      “此外,還有一些對精度要求較高的作業,如弧焊、葉片制造等,人工完成難免存在誤差,因此,從對產品質量和可靠性角度出發,也要由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實現高精度、高質量的工藝需求”,曹祥康說。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上海、東北等地工廠的技術人員自發地研發機械手,如上海汽車配件二廠研制的汽車燈殼沖壓機械手、天津鍛壓機械廠研制的鍛件上下料機械手,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工業機器人。
      1985年,工業機器人被正式列入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計劃研究重點,目標鎖定在工業機器人基礎技術、基礎器件開發、搬運、噴涂和焊接機器人的開發研究等5個方面。在原國家計委、原機械工業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院所投入了機器人研發。
      1986年底,中共中央24號文件將智能機器人列為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兩大主題之一,其主要目標是“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研發水下機器人等極限環境下作業的特種機器人”。
      1990年,由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研制開發的工業噴漆機器人PJ-1如期完成。這是我國第一臺噴漆機器人。同時,新松機器人前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也完成了焊接機器人的研發。一些工業機器人的商品樣機分別在一汽、二汽和南京汽車廠建立了自動噴漆生產線、駕駛室焊接線、弧焊工作站等應用示范點。
      在王田苗印象中,還有幾大事件堪稱中國機器人技術的里程碑:
      1997年6月18日,一個被機器人業內人士看作是“成功發射返回式‘海洋衛星’”的日子,我國6000米無纜水下機器人試驗應用成功。這標志著我國水下機器人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世界上少數具有深海探測能力的國家之一,為新世紀開發海洋資源贏得了主動權。

 
      2007年10月,反恐排爆機器人在公安、武警等進行了裝備,一些企業也生產了系列化產品。
      2008年1月,在我國第24次南極科考中,低空飛行機器人成功完成了150米低空穩定飛行,并通過自帶的紅外傳感器實現了對海冰溫度的精確測量。同年,水下機器人首次用于我國第三次北極科考冰下試驗,獲取了海冰厚度、冰底形態等大量第一手科研資料。
      北京奧運會給了國產機器人一次大顯身手的機會——在奧運會期間,我國研制的移動式車底檢查機器人成功應用于天安門廣場車底安檢。
      在2008年初的特大冰災中,依靠人工除冰雖然保住了岌岌可危的湖南電網,但對人身安全和設備質量造成了威脅,同時除冰效率也低。2008年12月29日,湖南省電力公司科研項目“人工除冰方法研究”通過技術評審,針對不同類型的電氣設備和除冰需求,研制出包括除冰機器人在內的一批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除冰“新武器”。
      在醫療領域,也已經研制出像藥丸大小的微納機器人,通過內設傳感器,對人體內臟進行檢查,大大減輕了病人的檢查痛苦,此外,機器人還應用于腦外科等微創手術。

      “實際上,像包括探月在內的深空探測、資源勘探等,都需要機器人替代人”,王田苗說。
      在“863”等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的帶動下,國內機器人領域的高精尖制造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和國外一較高下,而一些企業研制的AGV(自動導引車)等還出口到韓國等國家。
      正是因為國內可以自主生產機器人,使得外國企業原本幾十萬元一臺的機器人,如今也只賣到十幾萬元。
搶占產品高地
      各種跡象表明,世界機器人市場的需求即將進入噴發期,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才初露端倪,統一的國內和國際標準還未形成,其核心技術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并且與原有產業和制造系統具有自然的聯系,產品的利潤空間極大。
      方正證券分析報告顯示,未來幾年,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特別是作為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的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的裝配量將會快速增長上升。加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正逐漸向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筑,采礦等領域延伸,預計未來3-5年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有望達到25%左右。此外,由于自動化立體倉庫以每年40-60座水平快速增長,用于物流、搬運的移動機器人每年增幅也將不低于20%。
      工業機器人伴隨國內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行業的發展逐步壯大。光大證券分析報告也顯示,我國將在2011年新安裝各類工業機器人9500臺,市場容量約57億元,市場保有量將達到48600 臺,折合約292億元。
      實際上,除了工業機器人外,服務機器人、特殊機器人與之并稱為機器人三大應用領域。


      隨著技術不斷創新,人們也開始期冀機器人能夠像動畫片里那些“變形金剛”、阿童木、機器貓等一樣,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
      2006年,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機器人概念不再局限于工業領域,而已逐漸滲透到服務和特殊領域中。
      2008年11月25日,國內首臺家用網絡智能機器人——塔米(Tami)在北京亮相。塔米不但能像人一樣自由說話,識別主人和物體,還能根據電腦或手機接受主人發布的指令工作。
      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日本是較早進行相關研發的國家之一。本田、索尼、松下電工、NEC、豐田等公司看準服務機器人將新創出數萬億美元的產值前景,每年都投資上億美元進行服務機器人的開發工作。而許多日本企業都希望將自己的產品標準升級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甚至是未來的國際標準,力圖搶占未來服務機器人新興市場。
      近5年來,全球服務機器人產量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球投入使用的服務機器人將達到450萬臺。根據權威研究機構預計,2012年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至少有800億美元,市場規模將成長至2500億美元。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在未來10年,服務機器人在中國的需求會有明顯的增長,家庭護理機器人、玩具機器人、安控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將是最為需要的。其中僅兒童玩具機器人一項,預計到2010年在中國消費量將達到100億元以上。
      就機器人應用軟件來說,目前機器人內置軟件的市場銷售總額約為990億美元。假設20年后的機器人已經有了像如今電腦一樣的成熟產業鏈以及巨大的產能、數量龐大的代工廠、銷售公司、設計公司,并培育出巨大需求量的話,那么機器人產業鏈的價值將不可限量。
      此外,在軍用機器人領域,美國iRobot公司研制的排爆偵察機器人,已進入批量生產,實際進入阿富汗與伊拉克戰場。特種機器人工作在極限和特殊環境中,包括軍事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飛行機器人、極地機器人、反恐防爆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微納機器人、機器人化工程機械等,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高度體現?!斑@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能夠自己研制并使用的領域,在這方面,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王田苗說。
      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國內差不多是和發達國家一起開始研究的,國內可以說是和發達國家研究方面在同一起跑線上。王田苗說:“但是在工程化與產業化方面我們還存在相當差距,尤其是目前缺乏有競爭實力的中國企業參與和推動,缺乏投資助力”。
產業化仍需政策扶持
      目前國內使用的機器人數量約為47000多臺套,50%-60%集中在汽車領域,其他如電子裝配、物流等領域也有應用,但遺憾的是,這些設備中進口機器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方面是國產機器人可靠性不高,使用壽命遠不及外資產品,同時從價格上也不具備優勢。由于沒有量產,從國外廠商那里采購關鍵零部件的價格就比ABB等企業的采購價貴,所以國內機器人造價仍高于發達國家。
      以目前國外汽車生產使用的焊接機器人為例,價格主要與其負重和自由度相關。一般來說,6個自由度的機器人,負重165公斤的單臺價格約為30-35萬元,負重6公斤的價格為15-20萬元之間。而一條生產線往往需要十幾臺機器人,加上輔助設備,造價仍偏高。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