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壽首先對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表示肯定。他說,近年來,我國水泥工業生產技術發展迅速,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水泥產量連續25年位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年末,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產能有望超過20億噸。這就意味著即使淘汰了全部落后產能,我國的水泥產能也將超過市場需求。因此,所有的水泥企業都應該明確認識到不可以再建新窯,否則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導致開工不足,造成浪費。
林宗壽認為,今后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應該注意以下3個問題。一是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只有企業大型化,才能達到規模效應。企業只有做到相對的區域性壟斷,擁有水泥的定價權,才能具有競爭力。二是水泥行業的主要精力應放在降低生產成本、降低電耗熱耗、節能挖潛、提高產品質量上。比如,如何使磨機產量提高、電耗降低,水泥窯熱耗降低、產量提高等,這里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最終立于不敗之地。三是水泥廠應該關注節能減排、減少環境污染等問題,把水泥廠辦成環保型企業。水泥廠大量利用工業廢棄物,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過去人們有一個誤區,一提到水泥廠就說是污染企業,實際上水泥廠可以發展成環保產業,即利用水泥窯無害化處置污泥、有毒物質、城市垃圾、有機可燃物等。
水泥質量的監督與管理仍需特別重視
當記者問及林宗壽在2008年提出的“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水泥質量監督與管理”的提案落實情況時,他不無擔心地說:“水泥質量的監督與管理,是我們目前仍然需要特別重視的問題。”
他認為,近幾年來,我國水泥質量監督與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水泥質量控制上還有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水泥混合材摻加量超標的問題。國家標準對混合材料種類、用量等各方面都有相關規定,但許多水泥廠并不遵守這些規定。以普通水泥為例,國家標準混合材摻量不能超過20%。而現在很多企業在實際生產中都超過了這個用量。另外,國家標準對摻加混合材的種類也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如煤矸石、礦渣等都可以使用,而另外一些混合材料必須在經過檢驗證明對水泥質量無害后才能使用。但是很多企業對混合材使用比較隨便,這都可能對水泥質量產生很大影響。二是在水泥生產過程中,水泥企業對外加劑的添加不夠合理。例如,為了提高水泥早期強度,一些水泥企業常常添加一些對水泥性能有影響的外加劑,如一些含堿和氯離子的早強劑。在混凝土攪拌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不損害混凝土性能的早強劑,但在水泥生產中是不應該添加早強劑的。因為目前許多早強劑中的堿、氯離子含量比較高,添加到水泥中后,會使水泥中兩者含量也偏高。堿含量偏高的話,時間一長,堿就會隨著水分從水泥內部滲到表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水泥“起霜”,由于堿在水泥表面沉淀、結晶,會造成水泥表面裝飾材料如瓷磚、涂料等的脫落。而氯離子含量偏高,容易造成鋼筋生銹,進而膨脹,造成混凝土開裂,有可能造成較大的事故。
國家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通用硅酸鹽水泥》新標準規定了水泥中氯離子含量不能超過0.06%。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水泥質量問題加以重視,加強對水泥質量的監督與管理,杜絕由于水泥質量出現的安全事故。另外,有些小立窯廠被淘汰后改成粉磨站,產能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變大了。這些小廠利用晚上低谷電進行粉磨,成本低,不重視質量,水泥強度不達標,質量不合格,有的甚至關閉后在沒有任何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繼續生產偽劣產品。林宗壽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對沒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