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印刷行業發展源遠流長,在戰國時期我國已經開始使用簡易印刷設備進行印刷。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印刷設備發展的一個巔峰,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其他國家。但明朝時期是我國現代化印刷的開始,也變成我國印刷發展滑落的開始。明清后,經過外國列強的洗劫,我國印刷制造業發展開始止步不前,完全失去了自主生產印刷設備的能力,只能靠購買國外印刷機,才可以印刷。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50年代,我國才成立了印刷機械制造廠,然而我國制造的印刷設備功能少、自動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較低,且穩定性、可靠性差,不能滿足主流印刷品的印刷需要。相較于國外的印刷設備,我國印刷設備還處于發展期。
國際金融危機突然襲來,印刷業難以獨善其身,作為中國印刷業領頭羊的珠三角地區首當其沖,出口大幅下降20%~30%,訂單銳減、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我國印刷業面臨新世紀以來最大的困境。
經過中央一攬子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扶植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的推出,和印刷業廣大職工努力搏擊,印刷業逐步擺脫了低迷徘徊的局面,從今年第三季度起整體呈現回升向好的態勢。這一方面顯示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印刷業已經打下了穩固的產業基礎,經得住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緊迫性。
我國的印刷制造業起步晚,所以在生產過程中,靠模仿為主,這種方法地促進了我國印刷機行業的發展。而這種方法只能“仿其形,而不能得其髓”,這就出現了早期的仿制基本上不做任何機械系統分析,而是采用試驗的方法,當一個部件在物理樣機試驗時出現了問題,根據問題修改部件后再進行物理樣機試驗,直到每個部件通過物理樣機的試驗為止??上攵@種方法效率低、周期長、成本高和可靠性差。經過改革開放30年,中國印刷業總產值增長了100倍,每年以兩位數增長。長期高速增長也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如盲目發展、落后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市場惡性競爭加劇、擾亂市場經濟秩序、阻礙技術進步等,使印刷業結構長期處于散、小、差、亂狀態而難以得到根治,這些問題在這一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集中爆發了出來。
今年9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把印刷業確立為文化產業重點發展的一項,對印刷業有了更明確的戰略定位?;仡櫄v史,1979年以前,印刷強調為出版服務、為政治服務;之后,中央強調印刷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適應;這次中央明確把印刷列為文化產業中重點產業之一加以重點支持,必然會成為印刷業今后發展的強大動力。
經歷這次危機,中國印刷業增長速度開始“降溫”,到今年10月,全國印刷業增長8.1%,比GDP增長的7.7%略高一些,比全國工業增長的9.4%略低一點,總體上呈現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趨勢,要努力建設和諧、先進的中國印刷產業體系任重道遠,仍需我們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