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據悉高安市國家陶瓷產業基地基地現有陶瓷生產企業 43家,81條生產線已投產,在建生產線 30條,年產各類建陶 2.5億平方米,有配套企業 150多家,從業人員 1.5萬多人。
從高安縣城往南,沿高(安)胡(家坊)一級公路行駛 26公里,便仿若進入一座小縣城。陽光下,現代化廠房林立,墻體瓷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華燈初上,陶瓷廣告燈箱華彩炫目,與兩旁路燈交相輝映。
這里,就是高安市國家陶瓷產業基地。
據悉,該基地現有陶瓷生產企業 43家,81條生產線已投產,在建生產線 30條,年產各類建陶 2.5億平方米,有配套企業 150多家,從業人員 1.5萬多人。
人們不禁驚訝:現在的高安陶瓷,和上世紀 90年代中期相比,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高安建陶產業幾經沉浮,潮起潮落,其發展變遷的軌跡折射出高安的發展變化軌跡。
曾掀三個高潮
高安的建材資源非常豐富,有“五土六石”:瓷土、耐火土、高嶺土、紅磚土、保溫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青石和紅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發展經濟的大潮奔涌。善于捕捉發展機遇的高安人,敏銳察覺到全國性經濟建設的高潮來臨,市場對建材的需求看好,因而以其智慧和勤勞,喚醒地下沉睡的資源,大力發展建材工業,成為第一代開發建筑陶瓷的拓荒人。
面對全新的領域,拓荒者大膽在科學的殿堂中探索。經過一年的努力,1980年 1月,高安歷史上第一塊釉面磚在八景日用瓷廠問世。
緊接著,縣陶瓷廠和幾個鄉鎮陶瓷廠相繼試產成功。一時間,高安建筑陶瓷生產高潮迭起,不到 3年,高安先后辦起了灰埠、新街、獨城等 5家瓷廠,從而揭開了高安建材工業發展的新篇章。
1984年至 1988年,全國經濟建設進入大發展時期。高安人抓住這個機遇,舉全縣之力,實行縣、鄉(鎮)、村三級辦瓷廠,并果敢地投入近 5000萬元,將縣瓷廠從偏僻的山溝搬遷至縣城新工業區,重建廠房,更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同時,縣瓷廠通過企業內部推行承包責任制、全員風險抵押、優化勞動組合、全員勞動合同制等改革措施,效益 3年邁出三大步,年生產釉面磚 80多萬平方米,成為江西省企業改革的先進典型。1991年 2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發出了“遠學武鋼,近學高瓷”的號召。
1990年,高安又有八景、新街、灰埠、黃沙等 8個鄉鎮的陶瓷廠建成投產。這一年,高安全縣釉面磚產量猛增到 1100萬平方米,比 1983年增長 6.3倍。高安建陶發展迎來第二個高潮。
1992年,高安縣委、縣政府進一步確立“興工富民”思路,加大投入,加快技改,加速引進,全縣陶瓷工業迅速上規模、上特色、上水平、上效益,一條條現代化釉面磚生產線在縣瓷廠和新街、石腦、八景、灰埠等陶瓷廠相繼建成。
這個時候的高安建陶工業之所以能突飛猛進發展,除了靠市場起家外,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質取勝。當年在遼寧省大連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為了檢測全國各地釉面磚的質量,建陶設計單位以不露商標、不顯廠名的方式,并列排出 54塊不同廠家生產的釉面磚。經過專家再三審視,取出一片最好的,翻開背面一看,是高安石腦瓷廠的“高峰”牌釉面磚。
當年縣瓷廠與香港德鴻公司合資,投入 1.4億元,從意大利娜塞提公司和西蒂公司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年生產140萬平方米彩釉墻地磚和160萬平方米玻化磚生產線,形成年生產三大系列高、中檔建筑陶瓷 500多萬平方米的生產能力,躋身全國建筑系列產品最大生產廠家行列,為國家大型一類企業。1992年,縣瓷廠改名為江西紅梅建筑陶瓷總廠,下設釉面磚、彩釉磚、玻化磚、動力 4個分廠及供銷、汽運、服務 3個公司。 1995年,紅梅瓷廠生產玻化磚、釉面磚、彩釉磚等系列產品350余萬平方米,產值 1.35億元,銷售收入 1.1億元,利稅 1403萬元。1992年,紅梅瓷廠火爆異常,職工收入也很高,比當地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要高出好幾倍。當年許多大學畢業生寧可去紅梅,也不愿到鄉政府工作。 1993年,新街陶瓷廠與英國本森銀行設在香港的合資機構———佳賓中國管理有限公司合資,組建江西中英陶瓷有限公司,年產各種建筑陶瓷 280萬平方米,產值近億元;石腦陶瓷廠與香港恒圣貿易發展公司合資組建江西瑞豐陶瓷有限公司,興建玻化磚廠,年增產值 5000萬元。
這 3家骨干企業資金和技術的引進,為高安陶瓷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為高安建陶發展掀起了第三個高潮。
釉面磚王國的衰敗
在江西紅梅建筑陶瓷總廠、江西中英陶瓷有限公司、江西瑞豐陶瓷有限公司“三駕馬車”的強力帶動下,高安建陶業迅猛發展。1995年,全市陶瓷廠已達 21家,形成了以紅梅建筑陶瓷總廠、上游陶瓷廠、中英陶瓷有限公司、高峰陶瓷集團公司、山河陶瓷集團公司、瑞景陶瓷總廠等為代表的建筑陶瓷產業群體。企業固定資產 5.68億元,年產各類瓷磚2000萬平方米,年創產值 4億元,實現利稅4250萬元。產品銷往國內 29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及東歐、東南亞等地。
全市21家企業中,年產值在 1億元以上的有 2家,5000萬元以上的有 3家, 1000萬元以上的有 4家,500萬元以上的有 8家,400萬元以上的有 3家,操作也由過去的手工操作發展到半自動化、自動化微機控制;燒制由土窯發展到多孔窯、隧道窯、倒焰窯;產品由簡單的陶缽、陶罐發展到規格齊全、品種繁多的釉面磚、彩色墻體地磚、玻化磚、彩色印花釉面磚等高、中檔建材產品。
當時的高安,釉面磚產量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被譽為“新興瓷城”。“釉面磚王國”的名號也從此確立。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市場競爭又是公平的;
市場競爭不講究先來后到,市場競爭講究的是實力;
市場競爭不尊重曾經的輝煌,市場競爭看重的是現在。
上世紀 90年代中后期,我國一些發達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火熱升溫,強力拉動了建材市場的發展。精明的廣東人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商機,第一時間在佛山打造陶瓷基地。不久,以廣東佛山為代表的南方陶瓷迅速崛起,其產品很快就以高質量、低價格的優勢席卷全國,迅速占領了全國市場。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安陶瓷由于體制、機制不活,再加上盲目擴張,遍地開花,產品更新緩慢、質量下降等原因,市場一度萎縮,最終只能敗下陣來。
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難。高安陶瓷經過 20多年的打拼,確立了自己“釉面磚王國”的地位,然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不到五六年就急劇衰敗下來,人們不由得為之惋惜。
國家陶瓷基地的興起
高安建筑陶瓷產業何去何從,牽動著高安市決策者和許多市民的心。
高安人有著永不服輸的勁頭。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進入新世紀,全國實行“南陶北上,東陶西移”戰略,許多大型陶瓷企業積極尋求投資轉移方向。高安人率先捕捉到這一發展機遇,認為這是重振高安建陶產業雄風的大好時機,于是于2007年 3月就在該市東南部素有“金三角”之稱的八景、新街、獨城三鎮交界處,規劃建設了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的建筑陶瓷產業基地。同時,高安市進一步解放思想,放活企業發展體制機制,打造服務型政府,全力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
新中源陶瓷是家全球聞名的建陶企業,2003年就開始到四川、湖南等地進行戰略投資。2007年,公司又派出多支隊伍到全國各地考察。高安市主要領導得知消息后,千方百計于第一時間與公司取得聯系。得知公司關注的一個重點是瓷土資源情況后,高安市立即組織人馬,跑遍周邊 10多個縣市,用了 45天時間,采集了 97種、重達 69噸的瓷土樣品,專車送往公司總部。新中源公司被高安高效的工作效率、誠摯的服務態度所感動,4月底便與高安簽約。高安也成為了新中源公司考察的最后一站、簽約最早的地方。新中源老總霍熾昌說:“新中源投資并非是心血來潮,關鍵是你們基地做產業、成系統、可持續的理念吸引了我。基地在規劃、選址和運行上科學合理,企業很合算,這樣的地方我不來,也太對不起自己的企業了!”
新中源落戶高安,在全國建陶行業迅速刮起了一股強勁的“高安旋風”。一個大項目對一個地方產業引發的顛覆效應,很快在高安得到體現。僅2007年,高安建陶產業基地就先后引進了近 50家陶瓷企業、 155家配套企業。建陶生產線達到 52條,超過了1978年至 2006年的 33條,一舉實現了“一年超過 28年”的飛速發展。
企業的進駐,也促使基地加快自身建設。基地自 2007年 3月建設以來,嚴格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速度、高效益的要求,按“做產業、成系統、可持續”的方針,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嚴把規劃設計關、環境影響評估關、工程建設質量關以及企業準入關,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至今共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近 2億元,完成土石方 1800多萬立方米,完成路面硬化 35公里,新架設電力設施線路 27.3公里,污水管網鋪設 50公里,完成亮化 20.5公里,綠化面積53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板 2.5萬平方米;共引進陶瓷及配套企業 58家,其中投資上億元企業 20家,5億元以上企業 8家,合同引進資金123.8億元,擬建生產線 188條。其中,全國知名品牌陶瓷企業新中源陶瓷、新明珠陶瓷、歐雅陶瓷、英皇衛浴潔具、恒達陶瓷等相繼落戶,福建豪山,佛山陽光、宏宇、能強以及日本的愛和陶等項目正在洽談中。目前已有 42家企業開工建設,其中 20家陶瓷企業 33條生產線及10家配套企業已建成投產,預計今年還將新增陶瓷生產線28條。
在2008年第四屆陶瓷行業新銳榜評選活動中,高安陶瓷產區拔得頭籌,獲年度產區獎。
2008年 7月 10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正式將高安產區命名為“中國建筑陶瓷產業基地”并授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年,陶瓷產業被列入全省 13個重點發展產業之一,高安陶瓷產業又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期。面對當前建筑陶瓷業的良好發展勢頭,立足高安市建筑陶瓷產業基礎,高安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舉全市之力,強攻建筑陶瓷產業,力爭將基地建設成一個功能齊全的生產園區、一個產品展示區、一個建筑陶瓷研發中心、一個三產服務中心、一批全國知名品牌企業聚結中心。到 2012年一期規劃 200條生產線達產達標后,達到年產 6.5億平方米的生產能力,實現年銷售收入 120億元,年利稅18億元。
失敗是成功之母。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我們有理由相信,高安建陶,一定能再創輝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
法士特變速器新產品銷售額已占60%以上?
法士特變速器新產品的市場主導作用,為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