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具身智能大潮下,機器人到底要不要做成人形?

時間:2025-02-11

來源:OFweek 人工智能網

導語:1958年,約瑟夫·恩格爾伯格和喬治·德沃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

  1961年,unimate在通用公司完成安裝,開始輔助汽車生產,看似笨重的矩形機身,巨大的底座上連接著一根粗壯的機械臂。

  從外觀上來看,unimate與人們想象中的“機器人”相差甚遠,然而這臺工業機器人的“上崗”則從另外一個層面告訴公眾,機器人并不一定要長得像人。

  可是在具身智能的大潮下,機器人必須造成人形似乎成了一件約定俗成的事情,就連工業和信息化部去年10月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直接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那么問題來了,機器人一定要做成人形嗎?

  01 非人形機器人也很“能干”

  機器人之所以被賦予人形,并在人們心中形成固定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類的歷史神話的影響。

  如古希臘神話中宙斯所鑄造的青銅巨人塔羅斯;傳說中13世紀經院哲學家大阿爾伯特制作的機關人偶奴仆;《列子·湯問》中的“偃師造倡”則是中國最早有關機器人的記載。

  到了20世紀中葉,科幻影視作品中大量出現“仿人機器人”的形象,則進一步固化了大眾對機器人外觀形態的認知。

  可是,進入到21世紀,隨著電子、工程和材料學的進步,人類對于機器人的認知和設計理念逐漸發生了轉變,真正能提高效率服務于人、解決人們的日常需求的,或許并不是長成人形的機器人,而是專門化的自動化器械。

  于是行業開始淡化甚至抹除“機器人”在外觀表象上的特征,轉而著重研究設計邏輯在功能和實用性上的體現。

  目前,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掃地機器人,一個圓盤的模樣,卻能勝任清潔的工作,而像洗碗機、洗衣機、烘干機,雖然都不是人形,且大多歸為家電一類,但人類的生活切切實實因為這些機械化、自動化的機器發生了變化。

  在醫療領域,一些用于手術操作的機器人同樣是機械臂的外觀,但已然在臨床完成精準的完成了無數臺微創手術,更別說在大街上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汽車,同樣可以視為機器人的一種外在形式。

  可是具身智能推動下,行業對于機器人的外觀形式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人形”再次成為共識。

  最先進入汽車制造領域的“機械臂”們正在被人形機器人所取代。

  廣汽集團去年12月發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時表示,將在今年實現自研零部件的批量生產,并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

  去年2月,優必選公布的一段視頻顯示,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工廠“實訓”。“實訓”任務包括移動產線啟停自適應行走、魯棒里程計與行走規劃、感知自主操作與系統數據通信與任務調度等方面。

  在國外,美國初創公司Figure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送入寶馬的斯巴坦堡汽車工廠打工,替代人類從事一些危險度高的工作。

  特斯拉研發的“擎天柱二代”已經開始進廠執行分揀電池,將電動車電池單元精準分裝到卡槽中。

  優必選CEO周劍曾公開表示,工業制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機器人的三大應用場景。

  02 人形機器人適應性更強

  行業為什么會“回流”呢?

  首先,?環境適應性?是人形機器人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

  從人類自身的視角出發,人類的身體結構成為現在的樣子完全是幾百萬年時間進化的結果,這樣的身體結構具有極高的效率和適應性,機器人如果按照“人形”設計,可以充分吸取人類的經驗,在執行一些復雜任務時,會少走很多彎路。

  另外一個方面,人類在為自己構建生產生活環境的過程中,無論是建筑家具,還是生產工具,亦或是產品器具,都是基于人類身體構造和運動方式設計的,機器人設計成“人形”就無需對現有場景和設施進行改造。

  兩個典型的場景,掃地機器人雖然已有不錯的清潔效率,但受限與圓盤型的外觀設計,對于很多衛生死角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掃地機器人陷入這個技術瓶頸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

  汽車制造的工業場景中,機械臂已經能夠完成裝配線上大部分流程環節,可是仍有一部分需要人類來完成,比如人工彎腰進入車內檢查安全帶、打開部件等工作。

  這些場景都很好的反應出“人形”設計的環節適應能力要大大強于“非人形”設計。

  其次,在機器人功能的多樣性方面,“人形”設計也更具優勢。

  還是掃地機器人和工業機械臂這兩個案例,前者只能執行掃地的任務,后者被安裝在固定的位置,也只能處理流水線上的特定工作。

  人形機器人的適應性更強,且具有更智能的控制系統,因而能夠跨越場景執行任務,目前人形機器人所展示出的開門、爬樓梯、搬運物品等能力,雖然大多還停留在演示階段,看起來也很簡單,但今后若能將這些任務進行串聯,人形機器人能力可以被無限放大。

  最后,在交互方面,“人形”設計更容易被人接受,人工智能時代,工程師們高呼技術溫度的大環境下,人形機器人也更具情感價值。

  在教育、娛樂和家庭服務等場景中,我們的體驗感受會更加深刻一些。

  簡單的對比,一個是坐在身旁的“人形老師”,一個是冷冰冰的平板電腦學習機,哪個效率更高,哪個監督力量更強,哪個更容易被家長和學生所接受,答案一目了然。

  在清掃房間的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交互性相比現有的掃地機器人更是有了質的飛躍。

  傳統的掃地機器人通常只能通過簡單的語音指令或手機App進行控制,交互方式單一。

  人形機器人則完全不同,它不僅能夠通過語音與用戶交流,還能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以及眼神接觸等方式實現面對面的具象化互動。

  例如,當用戶指向某個需要重點清理的區域時,人形機器人可以通過點頭、手勢或語言確認理解任務;當用戶提出個性化需求時,它能夠通過表情和語氣表現出理解與回應。

  這種高度擬人化的交互方式不僅讓溝通更加自然流暢,還能增強用戶的信任感和參與感。對于人類來說,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尤其重要,因為它更符合人類的社交習慣,能夠提供情感上的連接,同時也能更準確地理解復雜指令,提升清潔效率和服務體驗。

  03 人形機器人靜待爆發

  從機器人的發展歷史來看,人形機器人并非新鮮事物,1973年,早稻田大學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真人大小的人形智能機器人WABOT-1之后,全球范圍內曾掀起過一股人形機器人研發高潮。

  本田和軟銀后續接連推出具有復雜功能的人形機器人ASIMO和Pepper,主要用于展覽和娛樂?,再往后就是以波士頓動力為代表的高動態運動發展階段,推出的Atlas和PETMAN等產品能夠執行像搜救和配送?這類復雜任務。

  人形機器人的能力一直在提升,但商業化落地卻始終難有突破,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成本太高,波士頓動力Atlas與本田 Asimo 的成本均達到了百萬美元以上。

  其二,還有諸多難點尚未完全攻克。

  無論人形機器人取得了多大的進步,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必須承認:

  硬件層面,機器人的軀體靈活度還未達到能與人類相提并論的程度;軟件層面,機器人在認知上還是沒有達到像人類那樣的自主意識。

  此次由大模型掀起的具身智能大潮給了人形機器人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ChatGPT出現之前,我們也覺得AI不夠智能,什么都干不了,然而ChatGPT出現之后,技術通道被打通了,AI只需具體的應用就能落地,這與人形機器人的現狀相似,人形機器人只差一點火候來點燃,就是機器人大模型AI技術突破的臨界點。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我們不要去糾結一個創新性產品在最初應用落地的困難,要看到,智能手機從出現到普遍應用,只用了十幾年時間,而現在,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打通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關鍵節點,人形機器人也在以非常規的速度發展,正在迎來自己的“iPhone時刻”,“預計10年到20年之間就會有非常普遍的應用。”

  至于價格,馬斯克透露,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售價可能低于2萬美元。英偉達CEO黃仁勛也曾公開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大眾化設備,制造成本有望大大低于人們的預期,售價可能不會超過1萬—2萬美元,與當前廉價汽車售價相當。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