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水立方在奧運會期間被媒體譽為“水魔方”“世界紀錄的流水線”,水立方“水”的高品質令世界驚嘆。那么承擔水立方水控制項目的自動化公司——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然備受關注。
“為什么世界紀錄能在水立方不停地被打破?是因為泳池的水好,經過凈化的水不但可以澆水、洗衣服、洗地板,還可以三次利用去沖大街和建筑物……”
這是央視名嘴韓喬生在奧運會上的解說詞。雖然這段“意識流派”的解說已成為流傳甚廣的段子,但韓喬生對水立方水質的評價并沒有錯。
水立方在奧運會期間被媒體譽為“水魔方”“世界紀錄的流水線”,水立方“水”的高品質令世界驚嘆。那么承擔水立方水控制項目的自動化公司——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然備受關注。
創新緊緊圍繞市場需求
8月末,記者來到中控總裁金建祥的辦公室,首先提到了水立方的水控制項目。而金建祥卻謙虛地說:“水立方項目是中控所完成的諸多工程之中技術上較為普通的一個項目。”
而此后當記者采訪到水立方項目負責人、中控集團下屬的技術股份公司賈勛慧副總裁后,才發現水立方項目并不那么簡單。水立方的水溫、濁度、PH值、余氯、ORP值、液位等一系列指標需要精確控制,安全保護、水面造波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考慮。
賈勛慧對記者說:“水立方項目,實際上融合了多項先進控制技術,每項指標都是按著最高標準來制定。例如對于水溫的控制,由于泳池面積大,溫度調節異常緩慢,針對這一復雜問題,我們創新地提出了分段模糊控制,結果使水溫恒定在26.5℃~26.9℃,控制的精度大大高于國際泳聯所要求的25℃~27℃區間范圍?!痹谶\動員屢創佳績的背后,中控的控制系統始終有條不紊地工作著。中控希望通過這一精品工程,為中國舉辦的奧運會貢獻一份力量,同時也在世界最高水平的體育競技場上體現中控的實力。
事實證明,融合了高科技因素的優良水質、精確恒溫控制、照明和通風設計等技術的水立方已成為世界上技術最為先進、設施最為齊全的運動場館之一,這無疑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控的先進技術水平。
在采訪過程中,金建祥總裁向本報記者簡略地勾勒了中控的發展過程:中控的發展是一個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踏踏實實搞研發、不斷創新并取得豐碩成果的創新史。
金建祥對記者說:“用戶關注什么、擔心什么,我們都會去詳細了解,并盡全力解決這些問題。按著這種思路發展,產品肯定有市場?!?
中控創立于1993年,是中國領先的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產品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涉及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公用工程信息化、裝備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目前,中控集團下屬7家子公司、17家分公司、1家研究院,已成為業內的龍頭企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5年間,中控成長為業內龍頭企業,關鍵一點就是號準市場脈搏,圍繞市場需求,踏踏實實地開展創新工作。高層總結提煉了這一經驗,中層技術和管理人員也一再強調這點。顯然,“圍繞市場需求開展創新”在中控已成為共識。
“達到技術領先還容易做到,但市場領先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有知道市場需求,在技術創新方面才有著力點。如果能知道市場需求,在技術方面肯定能做出相關的產品?!苯鸾ㄏ橄虮緢笥浾哧U述了這一觀點。
無獨有偶,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黃文君也說,中控的創新是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客戶需求的。
中控集團下屬的電子公司總經理趙鴻鳴對記者說:“公司幾乎所有的創新都基于社會及市場的需求,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技術問題解決起來并不難,難的是發展市場需求。”他說,市場提出需求后,技術上幾乎不會實現不了,只要資金和設備到位,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
在中控人眼里,市場無疑是一根指揮棒,只有滿足市場需求,創新才能有保證,企業才能有發展。
記者在采訪了趙鴻鳴后,大致了解了中控的創新模式:市場需求→研發定義→決策批準→具體研發→規模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發現新的市場需求。
這是一個開放型循環流程。在這個流程中,市場需求既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更是創新的核心所在,創新活動都圍繞這個核心進行。
中控集團把創新緊緊地嵌入到市場中,市場為“王”。這種理念使中控把握了企業發展的精髓,抓住了市場的經濟本質;同時,也彰顯了浙商精明和務實的作風。
全面做足有利于創新的工作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名言套用于企業也非常有道理。“成功的企業是相似的,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幸?!?
記者采訪多家技術型企業發現,一般來說,成功的技術性型企業在制度保證、“產學研相結合”、嚴謹踏實的作風、人才戰略等方面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類企業非常重視這些方面的工作。這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在這方面都做足功夫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中控對此下足了功夫。
在制度保證創新上,中控有著深刻的認識。
“在企業發展初期,因為規模比較小,創新主要靠企業領導推動,貫徹企業領導的思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我們是從機制和體制上保證創新模式,從制度上保證圍繞市場需求進行創新?!苯鸾ㄏ閷τ浾哒f。
對于保證創新,記者向金建祥提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制度重于技術》一書所闡明的觀點。金建祥說,他非常贊成這個觀點。從某種程度上說,中控在技術創新方面也是踐行著這一理論。幾年前,中控就專門設立了市場部,其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調研、了解市場需求。
在產學研相結合上發揮優勢。在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產學研相結合”是時下提得最多的一個概念。但是,真正做好“產學研相結合”的企業卻是屈指可數。中控源于高校企業,在“產學研相結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金建祥說,中控在發展過程中,圍繞市場,把高校的優勢同企業的優勢結合起來,進行優勢互補,形成了良性互動。這對自主創新大有裨益。
據了解,目前,中控已經在浙江大學建立研發中心,同時,與全國24所大學共建了研發中心或實驗室,并共同承擔了一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大力實施人才戰略。中控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人才。金建祥認為,中控在15年內就形成了如此強大的研發能力,重要的一點在于人才。中控集團目前已形成了一支2000余人的知識型團隊,本科以上學歷的員工占企業員工總數的93%以上,研發人員占36%,形成了一支由博士、碩士及各專業佼佼者組成的精英團隊。
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為創新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記者在中控采訪過程中,黃文君無疑是一個令記者“不太滿意”的采訪對象。之所以說不太滿意,并不是說他不配合記者的工作;而是在他眼里,他的工作是非常平凡,不值得報道,覺得沒有必要多說什么。
“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就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們只不過在科技崗位做了普普通通的事情,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了老外認為我們中國人做不到的事情,沒有什么值得報道?!秉S文君說。但事實并非如此,記者采訪黃文君,是公司推薦的創新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公司總裁點名點到了黃文君。
在黃文君看來,無論是技術研究還是創新,來不得半點浮躁。他認為,在很多領域,包括他所從事的領域,中國起步晚、積累比較少,缺乏足夠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放棄。
2007年,中控領銜制定的EPA標準已通過了國際行業標準認證,這是中國在這個領域第一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具有重要意義。而項目負責人馮冬芹博士說,在開始的時候,國外同行并不認可中控的EPA項目,認證過程經歷了很多困難。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也一度產生了動搖。但是最終還是挺住了,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東西。當這些成果出來的時候,國外同行不得不承認中控的水平和能力。
馮冬芹感慨地說,在標準制定這一塊,中國處于弱勢地位,仍需要努力。即使目前EPA項目已經成為國際標準,但在推廣上仍存在困難,仍需要政府支持和輿論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EPA標準一步步走出國門。
創新碩果累累
中控15年的創業是收獲科技成果的創業之旅,在這個過程中,中控收獲了太多的榮譽:1997年,SUPCON JX-100集散控制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0年,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2003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5年,SUPCON牌集散控制系統獲自動化行業首個“中國名牌產品”稱號;2008年7月,中控被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授予“創新型企業”稱號……
同時,中控也創造了太多的行業第一:在國內率先推出了第一臺無紙記錄儀,對傳統的記錄方式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1996年至1999年間,中控相繼推出國內第一個全數字化的DCS、第一個HART協議圓卡、第一個規模推廣APC軟件、第一個在國內大規模應用Profibus現場總線技術;2005年,由中控領銜制定的EPA現場總線標準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接納,成為我國制定的第一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國際標準……
經過15年艱苦創業,中控集團取得了令業界矚目的成績。目前,中控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設有辦事處;產品已廣泛應用于石化、化工、冶金、電力等流程工業企業,以及智能交通、水處理及教育等公共事業部門,國內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有權威媒體評價道:中控書寫的是一部濃墨重彩的求創新、求發展的創業史;是打破國外壟斷,確立自主品牌的民族工業振興史,也是推動整個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歷史。
在傳媒日益發達,贊歌泛濫的時代,這類文字并不新鮮。但記者認為,如果對照中控的成績,這樣的評價并不是文學的夸張,而是公允的評價。
當前,中控在業內已經取得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但中控并沒將視野局限于此,而是瞄準了更為廣闊的全球市場。
積極開拓國際化之路
“拓展國際市場,走向世界”是中控集團的下一步目標。
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俞海斌博士向記者介紹,公司對海外市場是非常重視的,2002年公司成立了國際部,嘗試開拓海外市場;2006年正式成立海外營銷中心,由集團常務副總裁直接分管;到今年海外營銷中心已設立了3個海外辦事處。在海外市場拓展中,要走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這一“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目前中控已經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取得直銷突破。
俞海斌說,中控準備從這些發展中國家作為突破點,來開拓國際化道路。
俞海斌坦誠地說,在國際化道路上,目前仍是前期準備工作,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他認為,國際化道路并不是一個坦途。
俞海斌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不是產品和服務占領了海外市場就意味著成功,關鍵在于提高公司的國際化水平。只有國際化水平提高了,才意味著成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
美國政府要求通用汽車為申請破產做準備?
美國財政部已經告訴通用,在6月1日前為可能提出的破產做好各種必要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