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模型廠商都在忙干一件事:降價。
字節降了,智譜降了,后來阿里、百度紛紛跟進,晉西北亂成了一鍋粥!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移動互聯網時代。從滴滴和快滴的補貼大戰到后來的百團大戰,再到后來的共享單車,所有人都習慣于大規模燒錢來獲得最后的勝利。
移動互聯網玩玩就算了,到了大模型故事里,又來這一出。價格戰一旦開打,意味著大模型商業化節點又要進一步延后。想到大模型動輒上億的投入,不禁要說一句:搞AI也得賺錢吧?
01 同樣的配方,不同的味道大模型降價并不是一個稀罕的事兒,美國的大模型也在搞降價。
5月13日,OpenAI就把新模型的API價格調低了50%。算上這次,去年以來OpenAI已經搞了4次“降價促銷”了。
怎么國外卷得了,國內一卷就大喊價格戰來了?
說起來,這事還真不能怪市場瞎起哄。人家OpenAI花了一年多時間,用了好幾次,才把GPT4下降了80%左右,你這倒好,動不動就下降了90%以上,百度甚至還宣布文心Speed和文心Lite兩款模型免費。
雖然說大家都在降價,中美大模型的降價邏輯還不太一樣。OpenAI的此次降價更多是為了多模態和端側做準備,降價不僅沒有影響商業化表現,也刺激了移動端收入增長。
在GPT-4o推出后,ChatGPT收入增長爆了。Appfigures顯示,ChatGPT 移動應用程序的凈收入在 GPT-4o 推出當天首次增長了 22%,并在接下來的幾天繼續增長。周二,凈收入達到了 90 萬美元,接近該應用程序日均 49.1 萬美元的兩倍。
從上周一到周五,ChatGPT 移動應用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兩個平臺上共賺取了 420 萬美元的凈收入,這是ChatGPT在移動端最快的收入增長。也就是說,國外大模型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更好的模型-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模型-更多的收入。
但國內大模型情況就顯得有些尷尬了。現在商業化還沒跑通呢,大家都在價格上卷起來了,大廠還能抗一抗,大模型創業公司就被迫需要尋找新的商業化路徑,這并不容易。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把大模型再次拉入價格競爭,都不是一件明智的做法。但現實是,這事就是這樣發生了。
02 陷入互聯網競爭“怪圈”
大模型降價,說得簡單點就是搶用戶,這個策略幾乎貫穿了移動互聯網整個發展歷史,從百團大戰到打車大戰,再到后來的共享單車,莫不如此。
對于這個現象,除了互聯網本身具有的網絡效應外,給出的另一個解釋是,這些互聯網產品大多數走得是模式創新的路子,沒什么太多的技術,所以最后大家只能搶用戶。
而大模型不同。這可是當下被認為有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科技創新。僅僅過了一年,又重新回到了與移動互聯網補貼搶用戶的競爭邏輯里。
這事看上去很難理解,但如果從現實出發,就能把各家的算盤看得比較清楚:
在這輪價格戰里,云廠商是最重要的發起方之一,先有有字節的火山引擎,后來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先后加入。意思很明確,在他們眼里,大模型成了改變云計算市場格局的重要變量。
對云計算公司來說,大模型商業化能不能跑通,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依托于大模型新需求,打破過去云廠商的格局,重新建立自己的領先位置。
根據媒體報道,阿里云內部已經提出一個非常激進的目標,在三年之內,要占領國內大模型云計算市場的90%。這也是為什么阿里把國內5家大模型獨角獸都投了一遍。
而火山引擎自2020年才對外提供服務開始,一直想以傳統云計算模式去追趕大廠,始終沒有太大起色。大模型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去年以來,它開始將字節跳動的AI能力作為突破口,試圖打破舊有格局。這次降價也是這一邏輯下發生的。
對大模型創業公司來說,這賬也好算得很。既然各家模型性能誰也甩不開誰,未來的發展誰都看不清,那就先把用戶拿下來再說。這是移動互聯網過去10年被證明過無數次的真理。
拿到用戶,不管商業化能不能跑通,至少融資、并購后面還有的聊,賣身大廠也不是沒有可能。沒有用戶,你連上談判桌的資管都沒有。
在獲取用戶這事上,各家也都遇到了瓶頸。根據AI產品榜數據,4月份文心一言的訪問量為1691萬,增長13.03%;智譜清言訪問量只有282萬,還下降了4.11%。阿里和抖音豆包的增長速度還好看點,前者訪問量690萬,增長33.33%;后者訪問量345萬,增長27.11%。
當然這不僅僅是國內AI應用的問題,放在全球也一樣。在AI產品榜訪問量前20的產品里,只有4個產品在4月的訪問量增速超過10%,而當月訪問量下降就有6個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模型廠商需要降低開發者成本,讓更多開發者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去觸碰曾經觸碰不到的用戶。
03 大模型,終究不是移動互聯網
盡管發展路徑看上去越來越像移動互聯網,但我們必須要說,大模型終究不是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的關鍵詞是競爭,大規模燒錢,贏了競爭才有機會跑出來。而大模型的關鍵詞是吞沒,大模型的每次升級都是顛覆性的,這讓很多企業前面的投資,直接歸零。這意味著,價格戰最終并不能決定誰將勝出,只有預判好模型的發展,不吞沒才有機會跑出來。
僅從競爭維度上看,移動互聯網的競爭故事也并非毫無意義,至少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樸素的商業真理:
當競爭變得激烈,重點不是誰更能蹦跶,而是誰消耗少。九敗一勝的王興用他雄厚的家底證明了高舉高打的策略逃不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真正的贏家,應該種下種子而不是埋下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