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拉鋸之下,行業洗牌加速到來。新進者將承受較大的盈利壓力,一些企業可能面臨“投產即虧損”的挑戰,光伏龍頭企業的股價也紛紛回落。
不同于資本市場的悲觀預期,研究機構普遍認為,所謂產能過剩,實際是對需求增長的認識不足。碳中和是全球共同目標,光伏作為未來最核心能源、第一大能源,到2050年光伏累計裝機可步入上萬吉瓦(GW),行業的高歌猛進才剛剛啟幕。
光伏產業鏈波動調整
2023年以來,絕大多數光伏上市公司的股價都接近甚至超過“腰斬”。
“產業視角和資本視角很撕裂。在宏觀增長整體放緩的當下,光伏產業目前仍是規模萬億的高增長行業,對未來又一致看好;但從資本角度,再漂亮的財報都無法提振跌跌不休的股價。不得不承認,資本對風險有更靈敏的預期?!币幻毩⒂^察人士說。
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浪潮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增長空間廣闊,高額利潤吸引了新老玩家投資擴產。各方大膽入局,押注的都是光伏的未來。在最新報告中,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有望至550GW;歐洲光伏產業協會對2027年全球需求看高至800GW、2030年至1000GW;到2050年,業界則普遍預期光伏累計裝機可步入上萬吉瓦時代。
按照理性的經濟理論,在樂觀的市場預期下,儲能技術提升、消納瓶頸改善,必將推動光伏全產業鏈成本梯次下降,并與市場需求擴張形成良性循環。而由于市場中普遍的信息差的存在,出現階段性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在投資、生產周期較長的制造業尤為如此。
2023年以來,硅料價格進入下行周期,從而帶動光伏產業鏈波動,“躺贏”局面不再,此時考驗的是企業的內生增長動能。
此時,如通威等在產業鏈垂直一體化布局的企業,更容易平衡各環節產能和利潤,抵御周期波動,業績也更穩定。從2023年前三季度業績來看,盡管大多數光伏企業都面臨增速放緩,但通威仍然是營收和利潤最高的光伏企業,所受到的業績波動也是硅料龍頭中最小的。
光伏制造業主產業鏈從上游至下游依次為硅料、硅片、電池片及組件。通威牢牢占據著上游硅料及中游電池片及組件環節,具有較高的防護墻。
據光伏行業資訊機構 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通威高純晶硅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陽能電池出貨量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6年處于全球第一;自2022年公司正式進入組件環節發展至今截至2023上半年,組件出貨量已進入全球前六。
行業分化不改龍頭效應
經過幾輪周期性洗牌,光伏行業從風光到蕭條,再到回暖,不斷有舊王落幕,新王登臺。
2005年,歐美補貼政策的落地掀起了光伏行業的產能大躍進。2007年,國內組件企業有200家左右,到第二年直接翻了一倍。然而,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讓急速升溫的光伏產業瞬間降至冰點。在這段時間內,國內有超過300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一度只剩下50家左右企業。
然而,活著的企業并沒有從中吸取教訓。最激進的當屬彭小峰,先是投資120億在新余建設馬洪硅料廠,在財務拮據的情況下又與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對賭擴產,走上了不歸路。
2012年,歐美國家先后掀起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這一年,中國光伏產品對外出口額直接腰斬,賽維、英利、尚德均資不抵債,先后走上清算的道路。
也正是在這一年,通威以8.7億元抄底收購合肥賽維,切入電池片領域,后者曾是全球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單體規模最大的公司。
事后復盤,歐美企業對國內市場虎視眈眈。很多成名已久的國產老牌被外資沖得七零八落。通威卻迎難而上,在生產和管理模式上持續創新,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打破了原來由歐美企業主導的光伏發展格局,中國新能源產業也免除了被國際大牌各個擊破的悲劇。
而這些僅僅是一個起點。
2018年的“5·31”新政讓行業短暫降溫;2020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因疫情影響一度下滑到近10年的最低點。低谷期,不少企業停止擴產甚至停產,而通威仍以相當的戰略定力,有條不紊地推進項目建設。
逆周期擴產,不僅需要勇氣,更是技術、制造工藝、效率、成本管控、企業戰略布局等綜合競爭力的體現。顯然,通威已經擁有了底氣。
這種螺旋式的勝利模版讓通威實現了正向的自我循環,不僅能夠平穩地穿透周期,而且總能伴隨行業的潮起潮落收獲更多的份額。
目前,全球多數光伏產能都在國內,海外產能已逐步退出中國。長期看,行業集中趨勢愈發明顯,中小企業生長空間越來越窄。根基薄弱的跨界投機者,會是羊群效應的犧牲品,淘汰賽中的被出清者。
逆勢擴產鞏固優勢
無論是產業空間,還是技術迭代,光伏都還有很大的發展余地。
縱向看光伏發展史,2008年金融危機、2012年歐美雙反、2018年531新政,這些在當時看都是陣痛,但事后卻無一例外的成了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反倒為更大的發展拉開了空間。
相較于同行不計后果的加杠桿,通威的穩健似乎顯得格格不入。最近幾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始終沒有越過60%的紅線,在行業鼓噪之時依然保持了定力。截止到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自有資金儲備為275.28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從2015年開始,通威的對外投資明顯進入跳躍式提升階段,短短幾年的時間增長了幾十倍。2017年開始,行業已經出現短期過剩的苗頭,但通威不為所動,哪怕2018年“5·31”新政也沒能擋住通威擴張的步伐。后來的業績表明,在行業低谷期保持理性的投資節奏并適當逆勢擴產,讓通威成功抓住了隨后的硅料上升周期,并于2023年以2148.82億元的營業收入登上《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在品牌價值提升的號角聲下,通威產能將繼續擴大。公司規劃,2024-2026年,高純晶硅累計產能規模將達到80萬-100萬噸、太陽能電池累計產能規模將達130-150GW。
經過多次行業周期的洗禮,成功穿越的通威基本盤更穩更強,也因此獲得市場青睞。
在中信證券看來,公司作為硅料龍頭,持續推動新型電池、組件業務產能擴張,完善一體化布局。隨著硅料價格大幅下降,公司仍保持較強的盈利韌性,且產品成本、技術優勢進一步凸顯。同時,公司持續優化硅料產能和產品結構,提質降本,并加快N 型電池產品升級推廣,拓展組件業務市場和客戶渠道,盈利能力有望趨于穩健。
總而言之,目前很多觀點一致認為,展望未來經濟復蘇與發展,市場環境正在加速好轉,加之光伏市場規模的需求增加、一系列重大政策也正在密集出臺——這不僅為通威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提振市場長期信心、利好光伏行業復蘇提供了充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