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野心
在空間競賽時期,各國積極培養宇航員進駐太空。但時至今日,伴隨著科技進步,仿生機器人逐漸嶄露頭角,有望在未來的深空探索中大顯身手,開拓新的宇宙征程。
“女武神”高6英寸2英寸(約188厘米),體重300磅(約136公斤),名字來源于北歐神話中的女武神形象,最初是為了應對福島核電泄露而研發,以避免讓救援人員直接暴露在危險的輻射環境中。
“女武神”有著與人類極為相似的軀干、頭部、雙臂和雙腿,通過不斷優化軟件算法,機器人最終能像人類一樣熟練使用各種工具和設備,勝任許多工作。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像“女武神”一樣的機器人可以替代宇航員進行太空站外殼的清潔與維修,可以獨立檢修故障設備。
NASA靈巧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肖恩·阿茲米(Shaun Azimi)表示:“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取代人類宇航員,而是讓宇航員能夠擺脫那些重復枯燥、有潛在危險的人物,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探索上。”
與此同時,NASA也在積極與企業合作,支持他們投入機器人研發生產,例如Apptronik公司研制的“阿波羅”(Apollo)機器人,主要應用場景是實現自主搬運和堆疊貨物,替代人類完成重復性的體力工作。通過與Apptronik這樣的公司合作,NASA希望借鑒它們在地面應用機器人方面的經驗,為太空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提供參考。
甚至在更遠的未來,人性機器人或許能在月球或火星基地發揮關鍵作用,幫助人類建造基地,完成設備維修和研究樣本收集等高強度、高風險工作。
充滿想象的未來
當人形機器人進入太空探索,人類世界是何種模樣?許多科幻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或許會出現類似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場景,人形機器人成為在極端環境中辛勤工作的主力軍,人類只需要在舒適的居住區進行指揮和維護。
但更樂觀并合乎情理的想象是,人類和智能機器人能夠真正實現優勢互補,人類負責智力活動如科研和決策,而機器人則更擅長體力勞動和危險環境作業。
若人形機器人真的進入太空,那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也將推動人機關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在過去,機器人更多是服從命令執行簡單任務,只具備有限的自主能力;但未來智能機器人的自主智能必將大幅提升,它們可以像人類一樣做出各種判斷和決策,這將淡化人類和機器之間的從屬關系,轉向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伙伴。
終有一天我們將欣賞一出人類和機器人在星際的盛大共舞,你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