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KAIST)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人形機器人飛行員“PIBOT”,并引發廣泛關注。這一高度擬人化的機器人,不僅可以完美適配駕駛艙,完成像人類飛行員諸如啟動開關、操縱架桿、調節按鈕等所有靈活操作,并能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記憶各種飛行手冊、圖表和程序,具有判斷環境和執行應急方案的能力,面對突發情況也能“臨危不亂”,反應速度甚至趕超人類飛行員。
PIBOT最大的創新在于“軟硬兼備”,既有擬人外形又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具備操縱飛機“身體”,也擁有能學習理解的“大腦”。
具體而言,PIBOT在不改造任何飛行結構的情況下,能適應不同的駕駛艙和飛行系統,即使是老舊機型也能直接用于自動飛行,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使機器人具有超強的適用和實用性。此外,PIBOT的面部、手部、身體前部都裝有攝像頭,靈活度極高,即使在顛簸震動環境中也能精準控制機械臂進行開關發動機、駕駛起飛、巡航著陸等操作,并能監控飛行儀表進行實時調整。
PIBOT具備語音交互功能,能理解空中交管指令并作出回復。PIBOT還有強大的記憶能力,不僅能記住復雜的說明書、培訓文件、操作應急手冊等,連全球的Jeppesen航圖都能做到“爛熟于心”,要知道這對人類飛行員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得益于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熱潮,PIBOT也接入大語言模型技術,不僅能“記住”更能“讀懂”,這種基于AI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機器人超越甚至“替代”人類的關鍵所在。
“人類可以駕駛許多飛機,但他們難免有些駕駛習慣,而且會有情緒”,并且人類飛行員往往難以記住操作手冊的細枝末節,但對于飛行來說,每一個小細節都至關重要。飛行員機器人可以不帶任何情緒地執行飛行任務,面對復雜、突發情況,PIBOT可以憑借海量的飛行知識儲備進行迅速應對并實時計算最優航線,檢索時間可壓縮至微秒內。
可以說,PIBOT是全新的“混合智能”自動駕駛系統,軟算法與硬設備緊密協同,比以往任何單一依賴任一方都更穩定可靠。
基于獨特優勢,PIBOT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既可降低航空運輸成本,也可拓展用途,這一創新不僅將加速交通運輸領域的自動化改造,也將推動人機交互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民用領域,PIBOT無需進行大規模硬件改造就可使用,讓過往的老舊機型也有了“再就業”空間,能大大降低航空公司的使用成本。并且PIBOT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過渡方案,可以逐步替代人工操作,最終實現完全自主飛行,這不僅可以降低事故率,也將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對整個產業將產生深遠影響。
在軍事領域,PIBOT也大有可為,它可以取代人類執行諸如偵察、運輸等高風險任務,大幅減少人員傷亡。與人類飛行員相比,其反應更快,對飛機艙內艙外的微弱變化更加敏感,可以顯著提高空中作戰的效率和安全性。
當然,在人形機器人應用拓展的同時,如何正確應用人形機器人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依靠機器人獨立完成重要決策都具有一定風險,機器人雖可做到反應迅速,但對復雜情況的理解還不如人類豐富,重大決策還需要人類經驗的參與,不能由機器人全權包辦,以免釀成大禍。
因此,人機交互的未來發展主流是協同,而非替代,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探索人機聯動的新模式,提高復雜系統的安全性和效率,才是科技發展理應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