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及以后,人工智能的部署和信號感知將呈指數級加速。人工智能將戰勝偏見感知、判斷和法律解釋。行業將為打破偏見構建更多解決方案,以便人工智能在解釋其行動過程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解決方案。用戶界面將發生轉變。他們將超越基于應用的體驗從非視覺的輕擊/觸摸交互到向上下文傳遞視覺的動作調用以及基于語言和手勢的交互。為這些體驗提供動力所需的人工智能將大幅增加,超越僅僅理解語言,真正掌握每一次交互的隱藏意圖。人工智能將產生人工智能。”
德國IT公司GFT的美國首席執行官Marco Santos預測,2023年,我們將看到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用例出現并最終成為主流。
“隨著公司擺脫傳統系統的限制,能夠將來自不同系統的大量數據集匯集在一起,我們將看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前所未有的使用案例。例如,在汽車制造業,剛剛開始看到下一代制造業數據平臺的出現,或單一且統一的基于云的平臺制造商正在聚合其整個組織中的所有數據。一旦有了數據,他們就可以開始構建人工智能應用程序。”
2022年,人工智能(AI)繼續在多個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但最大沖擊之一可能是AI模型的出現。這些模型可以根據簡單的描述性文本生成像照片一樣逼真的圖像。
可以讓人們分享AI代碼和數據集的Hugging Face網站的創建人之一托馬斯·沃爾夫說:“要我說,這在2021年底還是完全出人意料的事。”
在2022年前,這種將文本轉化為圖像的AI還是一項相當不成熟的技術,其作品很粗糙。但到了今年,技術迅猛發展,以至于在今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美術競賽上獲獎的作品之一就是AI創作的。
沃爾夫說,盡管轉換器模型在圖像生成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一種名為擴散的新型算法最近幾個月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他說:“轉換器能發揮作用,但它們往往會提供一些怪異的作品。擴散模型與轉換器截然不同,它們能夠創作出具有精細紋理的作品。我認為,正是這一點讓這種新模型在達到‘令人贊嘆的’效果方面脫穎而出。”
“近年來,重慶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在謀劃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布局方面開展大量工作,不斷推動人工智能創新鏈和產業深度融合,取得初步成效。”婁超介紹,2017年重慶市人民政府與科大訊飛簽署了《全面推動人工智能+戰略合作協議框架》,并將科大訊飛人工智能西南研究院落戶重慶。五年多來,科大訊飛人工智能西南研究院通過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帶動了重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重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本土產業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為重慶深化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還存在現有人工智能企業整體體量小、布局散、層次低,缺乏標桿性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案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等問題。”婁超建議,加強重慶人工智能企業培育和場景打造,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議結合重慶醫療整體發展規劃,遴選2-3個區縣打造人工智能+醫療應用示范工程,加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基層醫生研判病情、指導檢測、合理用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工作效率和診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