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以論文數量和發表論文數量位列全球第一。國內人工智能研究論文數量上已經超過美國。但同時,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成果仍需繼續保持并進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可應用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應用行業為交通運輸/物流行業。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解決民生痛點問題。
例如,可以在無人駕駛汽車上實現與人或車輛與駕駛員之間的情感互動。同時可以大大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還可以改善醫療服務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面工作。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代表的交通裝備領域,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無人機逐漸應用于民用;無人駕駛已經逐漸發展成現實產業。
未來可以預見到人工智能將帶來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傳統行業也具有很強價值與意義。
作為AI行業盛會,本屆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匯聚了眾多國內外權威專家。大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鄂維南院士分享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和可能性思考;中國科學院潘建偉院士帶我們一起走進量子力學的神秘世界;圖靈獎得主、歐洲科學院約瑟夫·斯發基斯院士詳細解釋了為何建立可信的自主系統是邁向人工智能的一大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分享了對企業創新方向的深度見解;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張立院長發布了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指數。通過全球人工智能學界和行業巨擘的對話,洞見數智萬物的新時代,共建人工智能的技術新邊界和未來新場景。
一直以來,科大訊飛攜手眾多人工智能生態合作伙伴及廣大開發者,打造了許多有價值的產品和方案,在行業全面數字化、全面AI化的時代,通過人工智能解決了更多社會剛需問題,并借助全球1024開發者節,挖掘優秀AI人才,在促進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共享數智萬物的新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正從原來由物理空間和人類社會空間組成的“二元空間”(PH空間)進入多了一個信息空間的三元空間(CPH空間)。
這是什么意思呢?過去,世界只有兩個空間:一個是物理空間,一個是人類社會空間。人類的發展實踐,其實就是人們持續對物理空間改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此時的信息,主要依附于人,也就是說人在制造、收集、運用信息,為此它從屬于人類社會空間。
然而如今,信息的產生,擺脫了人類的束縛,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使得物理空間的它們,也可以制造、收集、運用信息。比如,數以萬計的衛星、數以千萬計的攝像頭、數以億萬計的手機,都在不停地向計算機和云端傳輸信息。也就是說,信息可以自主產生,而且不停地在積累、整合、裂變,衍生出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稍加運用,就可以改變人類社會空間、改變物理空間。為此,潘院士將它定位于第三元空間。
持此觀點的還有馬斯克,他警告人們,“超人類人工智能可能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但是如果部署不當,則可能給人類帶來相反的效果。”
當然,他們在談論人工智能威脅論的同時,并不是反對人工智能的研究,而是提醒人們時刻保持警惕,更多地關注人工智能可控性的研判,不要因為步子邁得過大,給人類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