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是指中小企業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征。主要通過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并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基礎,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引導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
2021年1月23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簡稱《通知》),啟動中央財政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锻ㄖ诽岬剑凇笆奈濉逼陂g,中央財政將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引導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分三批(每批不超過三年)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即重點“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這些企業更好發揮示范作用。
同時,《通知》還明確了中央財政主要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進的工作:一是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推進工業“四基”領域或制造強國戰略明確的十大重點產業領域“補短板”和“鍛長板”;二是與行業龍頭協同創新、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支撐產業鏈補鏈延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三是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并通過工業設計促進提品質和創品牌。以及支持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加強國際合作等,進一步增強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力。
“專精特新”30強城市座次重排
近日,“專精特新”30強城市最新一期排序出爐,座次重新排列,近一半位于長三角地區,北京依然居首,寧波成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從“小巨人”企業數量來看,30強城市依次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寧波市、重慶市、武漢市、杭州市、成都市、天津市、蘇州市、青島市、廈門市、長沙市、合肥市、廣州市、西安市、東莞市、鄭州市、溫州市、南京市、嘉興市、臺州市、無錫市、紹興市、濟南市、煙臺市、常州市、沈陽市、石家莊市和湖州市。
對比2021年9月份全國30城“專精特新”榜單,“大連市、福州市、株洲市、唐山市、泉州市、太原市”這6個城市今年被踢出“群聊”,“嘉興市、臺州市、無錫市、紹興市、常州市、湖州市”新加入“群聊”。
同時,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在工信部公布的前四批92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今年的前30強城市共有5175家,占總數的56.25%。
“專精特新”是國家為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而實施的重大工程。
各地培育成效亮眼,“專精特新”企業攀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各地圍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方向,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成績喜人,成效亮眼。
北京市:
目前,截至2022年10月份最新數據,北京市已累計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36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8家,獲得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的“小巨人”企業138家。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整體表現出“高精尖、高研發、高成長”特點,近八成屬于十大高精尖產業領域,近九成企業研發人員占比20%以上。
對于“十四五”時期“專精特新”培育目標,《北京市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北京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500家,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00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0家。
上海市:
202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提到,到2025年,滾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5000家左右,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0家左右,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0家左右。
從2022年9月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上海已經累計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6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2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4942家。從行業看,上?!皩>匦隆逼髽I主要集中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
天津市:
近年來,天津市聚焦12條重點產業鏈,鼓勵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在《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方案》(簡稱《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目標任務。《工作方案》指出,計劃到2025年底天津市“專精特新”種子企業在庫企業數達到3000家;計劃到2025年底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庫數達到1000家;計劃到2025年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庫在庫數達到150家。
截至2022年11月,天津市已累計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8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2家,涵蓋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環保、汽車、信創和集成電路等行業。
目前,從工信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累計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各地培育的活躍度也不難看出,這個龐大基數背后蘊藏的秘密還真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