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東湖區、經開區、臨空港開發區三區聯動,推動數據開放共享,探索成果轉化新思路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產業集聚、賦能應用。
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是貫徹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部署,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前期已有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北京、天津(濱海新區)、杭州、廣州、成都8個先導區獲批。本次同時獲批的還有江蘇南京和湖南長沙,至此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數量增至11個。
為支持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武漢率先運用,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今年2月,市科技局面向全市征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經企業自主申報、所在區科技管理部門推薦、專家論證、公示等環節,于9月21日正式將2022年度武漢市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和優秀應用場景清單進行對外公示,包括“基于5G智能顯微終端的腫瘤細胞人工智能云診斷平臺”等20個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和“智能化生產能源管控智能立體庫”等146個
人工智能優秀應用場景,涵蓋智能制造、智能數字設計與建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養老等重要領域。
入選場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用,促進人工智能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人工智能+千行百業”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具備創新性、示范性、可復制和可推廣性。
創新生態并不局限在人工智能島內,從張江、浦東,再到整個上海,島內島外同頻共振。
人工智能島開島之前就在張江成立了AI公司的傅立葉智能CEO顧捷認為,近幾年張江周邊的AI產業集聚效應對他們的發展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張江乃至整個浦東這幾年將人工智能作為聚焦的產業,對我們上下游的企業支持度加大,包括人才的吸引,以及這幾年從基礎層面的芯片軟件再到應用場景,發展都比較快速,并能推廣這些場景和技術來吸引底層的企業。”顧捷告訴記者。
反映在數據上,張江科學城已有6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覆蓋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全產業鏈,形成以張江人工智能島為“極核”的張江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除了技術、人才等要素外,創新生態的形成更離不開覆蓋全產業鏈的制度供給。
近年來,上海已有一批重大政策發布,比如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規劃;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意見、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
就在 9月末 ,《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下稱《條例》)公布,這也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首部省級地方法規,提出把上海市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條例本身整體上定位比較準,不論是激勵的措施還是一些規范性的內容,都是以促進產業發展為核心進行政策的設計。”徐峰說。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介紹《條例》相關情況時表示,近年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能級實現新躍升,產業規模從2018年1340億元提升到3056億元,產業人才從2018年10萬提升到23萬,實現雙倍增。創新策源取得新突破,應用示范激活新動能,制度供給引領新發展。《條例》作為國內第一部省級地方性人工智能法規,將為上海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為我國人工智能治理貢獻“上海方案”“上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