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的三個階段
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的理論基礎,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有限元分析法。在1960~1970年,CAE軟件還處于探索時期,分析對象主要是航空航天及核電等大型裝備的強度和剛度等。此時的CAE,只能運行在Unix工作站上。這是一個算力貧乏的時代。為了節省資源,連顯示器和存儲器也往往都是兩臺機器。龐大的計算機硬件僅僅看體型就讓人望而生畏,一臺計算機充滿一間屋子是常見的事情。軟件,不過是計算機硬件的附屬品。
圍繞大型機誕生的最早一代仿真軟件,有來自NASA的Nastran、也有來自西屋核電的ANSYS和非線性軟件麻省理工的ADINA、布朗大學的Abaqus(跟ANSYS一樣,第一個客戶也是西屋核電)等。工作站作為一種昂貴的稀缺資源,也是一種集中算力的體現。人們只能去指定的機房,排隊等候計算的時間。熟悉方程式的科學家們,通過命令行的組合,完成特定場景下的仿真分析。既然軟件使用門檻如此高昂,脖子又被掐在硬件廠商的手里,它的發展動力自然大打折扣。軟件猶如深宮秘寶,少數身懷絕技的科學家和非凡的工程師,穿過不為人知的洞口和隧道,方能夠接近它。
從IBM在1981年推出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PC機開始,桌面PC的浪潮來臨了。兼容機開始盛行,計算能力也得以提升。軟件也開始得以進行普及,使用門檻也大大降低。這期間,很多跟大型機緊密捆綁在一起的軟件,被逐一淘汰,獨立的軟件則嶄露頭角。Windows95操作系統的圖形化界面,則更是橫掃一切可能的阻礙。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設計CAD軟件,還是仿真CAE軟件廠商,都在忙不迭地轉換身姿,擁抱個人機時代。設計軟件AutoCAD成功從Unix系統轉型成功,而Solidworks則直接成為Windows的原生軟件。而Ansys仿真軟件,在誕生14年之后,從1984年開始推出了適配英特爾286的電腦。界面更友好,功能更好用。體現這種鳳凰變朱雀飛入尋常家的最好例子,莫過于非線性仿真軟件四大金剛的ADINA。它早在1975年就在麻省理工誕生,但直到1988年才可以開始商業化讓更多工程師可以使用。一匹桀驁不馴的烈馬,終于有了更多的人,可以駕馭它。而目前全球排名第三的澳汰爾,就是在這個時候,隨著PC的普及誕生。全球第一的Ansys雖然創建于1970年,但直到1996年才經由風投公司之手,完成在納斯達克上市。工業軟件,仿佛從宙斯的奧林匹克仙山,降落到民間的廳堂。使用門檻降低了,資本市場也開始對它有了全新的理解。一旦它巨大的用戶群潛力得以確認,資本的擁抱自然就會超乎熱情。
很容易注意到,在一種技術引發時代的劇烈變動的時候,市場格局就開始洗牌。洗牌既有死亡,也有重生。有些企業會倒下,而新生面孔也令人欣喜。正如當下的電動汽車,人們會驚訝即使如強大的BBA三大車系或者是日本三大汽車,都有身骨瑟瑟發抖之時,但新一代的王者如特斯拉,還有中國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已經像從老人身邊呼嘯而過的孩子,歡騰中跑在前面迎接東方的曙光。
同樣的曙光,照射在仿真軟件的賽道。從2010年往后,以超算中心和云計算為代表的廉價超強算力的時代,已經來到。算力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的軍備競賽,美國、日本和中國,在這里競相發力。這些超算中心的超級算力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仿真問題,通過仿真軟件來計算核爆炸、天氣預測等多元參數、無限放大的復雜事件。
跟Windows時代的算力不同,云計算和超算中心看上去又重新回到了工作站時代的集中式。只不過這一次增加了一個分布式的桌面端。從表現形式來看,第一代算力:集中式的工作站;第二代算力是分散式的桌面應用;而第三代算力,就軟件應用而言,它回到了集中式的算力,但同時加上了分布式的桌面甚至手機應用,后者最常見的形式就是APP應用小程序。
算力平民化,門檻進一步降低。那么仿真軟件呢?不出意外,也正在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春天。
手忙腳亂的仿真軟件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PC機的崛起,形成了對既有軟件的大洗牌。這個過程中,許多一流的設計CAD軟件廠家被大肆洗劫,很多廠家都消失了——這些品牌的凋落,是因為它們的技術落伍,未能在工作站向PC轉型的過程中,被技術離心力甩出賽道。它們死在兩次暴風雨的切換之間。但很多CAE廠商卻頑強活下來了。它們有些品牌在更晚些的時候消逝在市場,原因跟CAD廠家有所不同。它們并非是在第一代算力向第二代算力的過程中落伍,而是在最近的二十年由于商業模式的變遷而消失:更大的魚吃掉了它們。
新的時代不能兼容它們,是因為商業原因而非技術原因,但畢竟它們還是擠進了新的時代。某種意義而言,CAE廠商表現出來的韌性,是因為CAE表現了更強的專業性。它的使用門檻還是太高。仿真軟件一般都是單物理場,只計算結構力學,或者只計算電磁。而要做出復雜的仿真結果,就需要對著多種物理場進行計算。仿真工程師需要熟悉這些不同的物理場,和不同的軟件界面。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產品的設計人員與仿真工程師往往是兩撥人。而且仿真工程師要遠遠少于設計師。設計師往往只需要一種軟件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務;但仿真工程師則需要在計算結構力學、計算熱學、計算電磁學等不同的仿真軟件之間,進行來回切換。就像在水力站轉動閥門的操作工,眼前十幾個閥門,轉動方式各不相同。既然每個閥門都需要不同的方言口令,手忙腳亂自然是最常見的事情。
然而,仿真工程師的難點,還不在于忙于打開各種奇怪的閥門,通曉每種軟件的語言,更重要的是還要對自己的行業知識有足夠的了解。他需要將工程任務中的行業Know-how跟建模語言,連接在一起。這需要相當深厚的功力。
仿真軟件,再次展現了它拒人門外的知識高冷型軟件。從極端來說,它只是一個高級的科學計算器,它與行業無關。這也展示了工業軟件盈利的最高級的一種模式,那就是只做通用計算平臺和建模語言,封裝數學模型;至于面向行業的不同瑣碎的場景,則需要由仿真工程師自行完成。
這個門檻自然很高。
于是會有一批全新的陌生客,嘗試改變了仿真軟件難用的特性。
巨人足跡間的縫隙
可以說,如果按照單學科CAE(只解決力學、熱、電、磁、光等任何一個單一物理場)的方向進行突圍,道路基本已經被壟斷的寡頭封死。大型仿真軟件早已通過深挖技術壕溝、并購多個不同物理場的軟件,形成了一個平臺化的解決方案。
于是,后發者采用了另外一種思路,避開單學科對巨人進行挑戰,而是從工程應用的角度出發,從而將看上去牢不可破的大鐵門掀起了一扇縫隙。
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COMSOL仿真軟件,做了工程應用仿真模塊的嘗試。就本質而言,有限元分析、工程仿真的本質,都是在算數學方程。而COMSOL起源于MATLAB的Toolbox。COMSOL主打工程模塊,而不是學科。1986年公司成立,隨后發布了FEMLAB,這是它的第一個工程應用模塊:結構力學??吹竭@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簡直就是MatLab的寄生品。當然,因為官司糾紛,后來COMSOL也重寫代碼,斬斷了跟Matlab的聯系。兩年后發布了電磁學模塊,并隨后發布了化學、傳熱等模塊。2005年,產品名稱更改為COMSOL Multiphysics——可以說這個名字直到它成立10年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多物理場的概念。隨后,各種工程模塊不斷增加。如果記錄這個日益增長的清單,似乎是一個無聊的流水賬。然而將這些工程應用模塊看成是一面面移動的插旗,那么插旗背后則象征著不斷崛起的市場,例如它在2020年開發的燃料電池和電解槽板塊,正是在迎合冉冉升起的氫燃料產業。有了一個多物理場平臺作為基礎底座,COMSOL的上部就像是一個不斷增長的插頭口,新的行業市場不斷被加插進來。追逐熱點行業,它就像向陽花一樣,伸向不同的方向。
COMSOL的成功得益于三點,其一是基礎平臺植根于數學物理理論。從最底層的理論出發,自然表現出杰出的方程求解能力,它的偏微分方程PDE模塊非常強大。其次COMSOL為工程問題提供易于使用的軟件解決方案。產品庫中的所有產品模塊,都是標準化的界面。無論是電子、機械、化工等工程領域,或者是傳熱、流體等特定物理現象,都使用了同一個軟件界面,而操作流程也都一樣。這對于那些收購了大量軟件的大型CAE公司,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大型CAE公司不得不對收購的軟件,進行數據打通、界面更換等工作,在相當長時間內,用戶不得不反復切換閥門。更重要的是,COMSOL主打工程模塊,很多行業知識封裝在其中,包括電化學、等離子體等幾十款應用模塊——很多模塊往往是經典CAE軟件作為通用軟件平臺所難以擁有的功能模塊。這些帶有行業屬性的工程模塊,讓工程師松下一口氣,他們的仿真任務有了行業屬性的護欄,這是一件更容易上手的工具。它為行業,定制了特殊的工具。
仿真軟件的新突破,需要精心研究巨龍足跡所留下的縫隙。
第三波浪潮呼之欲來
仿真軟件的應用,在不斷簡化。仿真軟件的第一波浪潮,專用性很強,底層特性很強。它往往都是面向單一學科的通用仿真軟件,如流體、電磁、熱、結構等都是各自分離。用戶需要分別購買不同款的學科軟件。第二波軟件則更加專注于行業。以COMSOL的工程應用模塊為典型代表,它底層構建了多物理場,并且跟行業相結合,使得應用工程師可以輕松面對自己的行業進行仿真開發。
但這也并非終點。更加簡化的CAE軟件,繼續來到。它們更加專注一個行業,專門為一個行業進行仿真。最為典型的是在1998年成立的MotorCAD,它只瞄準先進電機的開發,提供了電磁、熱、機械和電機效率與性能優化這四個最關鍵的功能模塊。
好用啊,它可以實現全扭矩轉速范圍內的多物理仿真設計。于是,它在電機行業一統天下就不足為奇,全球主要的電機生產商、科研機構都在使用。而如果采用經典的仿真軟件,由于過于聚焦通用性,大量的功能其實都是不需要的。而MotorCAD的所有模塊,則可以被吸干榨盡,它就是為電機而生。
既然面向行業的專用軟件已經證明可行,下一步,更小的顆粒度在哪里,更低的門檻會是什么?那就是直接面向設備,甚至面向設備的零件。例如,可以面向某一款電機,只做無刷電機或直流電機,這意味著更小巧的APP將被開發出來,直接面向個性化的設備。如果說,COMSOL代表了以多物理場為底層的功能模塊的崛起,那么MotorCAD則是在功能模塊的基礎上直接面向垂直行業。而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更多的個性化場景應用APP,面向特定的設備,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三波CAE軟件,正在呈現新的輪廓。
圖 仿真平民化的演化
COMSOL已經嗅到了這種味道,它在將自己的軟件變得更加“APP碎片化”。2014年它發布的版本中,包含“APP開發器”,并發布了服務器,支持APP分發,讓各地不同的用戶都可以在它的服務器上,運行這些專業應用程序。最讓工程師開心的是,APP開發器包含完全圖形化的編程功能,用戶可以自如的創建APP。到了2018年COMSOL終于為自己在互聯網時代定下基調,發布了編譯器。用戶可以自行將在母平臺所開發的程序,轉換為獨立運行的仿真APP。運行時候,則無需安裝COMSOL軟件。事情變得越來越簡化。
COMSOL的商業邏輯,就是面向專業細分領域,包括三十多個工程應用功能模塊,而不是通用軟件,在中國的市場乘風破浪。用戶已經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000多個APP案例。在ANSYS、Altair、MSC所籠罩的陰影之下,COMSOL找到屬于自己的地盤。
同樣在國內,北京云道智造也是避開經典CAE的通用軟件路線,而是在自己底層的多物理場仿真平臺之上,建立廣泛的工程應用模塊和APP應用程序,為正在崛起的中國制造提供一個更低門檻的使用機會。
如果說第一代ANSYS、Nastran所代表的軟件使用難度用高度來比喻,它就像是上海中心大廈的最高層第127層。那么從這里看下去,COMSOL的工程應用模塊離地面只有20層樓的高度。而現在COMSOL和云道的APP應用,將使得它位于第10層的位置。越來越向地氣靠攏了,人們抬頭可見。
隨著超算和云計算能力的普及,更加便利的方式在出現。如果能將開發平臺也面向行業用戶開發,讓用戶自己開發APP,那么這些應用將會出現在第一層樓的位置,觸手可及。云道正在采用更加激進的云化方式,下沉到這個位置,將多物理場的仿真平臺開放出來,并且聯合開發或者由第三方進行工程模塊和APP開發。云道基于通用底層平臺開發了電子散熱仿真軟件Simetherm,已實現對主流商業軟件Flotherm、ICEPAK的部分替代;上海一家專門做航空復合材料輕量化的專業咨詢公司,就是直接調用這個底層平臺,開發行業模塊,面向國內的飛機工廠。以前分布在不同人手里的知識,正在一個個像攤裂開來的湯圓,各種芝麻餡、五仁餡都四散開來,混在一起。更加平民化的仿真,從來沒有如此靠近過大眾人群。
小記:一代算力,一代仿真
工業軟件的市場,從全球格局看,就像是一個發育成熟的成人,進入了一個高度穩定的結構。這種穩定是由寡頭壟斷所決定的,它們幾乎可以采用“閉眼點菜”的方式,通過并購將各種具備創新的初創公司吞食。但在中國市場則不同,它似乎剛剛開始呈現自己舒展少年筋骨的地方。CAE軟件如何選擇突破方向,是一個極具策略的考量。采用軟件即服務的SaaS化,是其中的一條路線。國內的上海數巧、北京藍威和德國的SimScale都在采用這種路線。同一陣營的SaaS的仿真軟件OnScale僅僅成立五年,就在今年被ANSYS收購,意味著這條云化的方向已經得到了老牌仿真廠商的認可。而云道除了也在走SaaS化的路線之外,進一步推出了工程應用模塊與APP聯動的方式,采用“平臺即服務”的PaaS化,緊密地跟行業應用結合在一起。它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門檻,使得平民化仿真成為可能。瑞典的COMSOL已經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而中國現在很多新興行業如鋰電池、碳化硅,都提出了全新的場景需求,國外仿真軟件也并無成熟的工程模塊。如果能夠進一步降低使用門檻,國產CAE軟件正可以大展身手。
2015年在國際工程建模、分析和仿真社區協會NAFEMS的研討會上,業內專家提出了仿真大眾化、民主化的議題,成為國際上倡導“普惠仿真”的先聲。基于超算/云計算與專業化仿真APP的廣泛應用,將引發仿真技術的普惠化革命。
憑借第三次算力浪潮的助力,第三代仿真軟件或許也可以隨之躍起。這一次,算力普及,仿真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