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廚房里的那個微波爐。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改進了家用微波爐,使用微波的方法對芯片進行加工處理,還稱這有可能使臺積電和三星等領先制造商的芯片縮小到僅2納米。
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應用物理快報》上:
具體如何,一起來看看吧。
在此之前,先簡單了解下是什么限制了2nm芯片的制作。
芯片上會有很多個晶體管,在晶體管的內部,電流會從起始端(源極)流向終點(漏極)。
在這個過程中,電流會經過一個閘門(柵極),而柵極的寬度正是平時所說的芯片尺寸。
但隨著制程技術的發展,柵極的寬度越來越小,源極和漏極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這就會導致源、漏兩極的電場對柵極產生干擾,進而使得柵極對電流的控制能力大大下降,也就是出現短溝道效應。
而解決短溝道效應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芯片材料和工藝上下功夫,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提高器件溝道摻雜濃度。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在芯片材料中摻雜大量的其他原子,然后對其進行退火來激活摻雜的原子。
比如說,將磷原子摻雜至硅中,然后對這個混合物進行加熱退火,提高磷原子的平衡濃度,也就是說激活磷原子在硅中的活性,進而提高其電流傳導能力。
但提高摻雜濃度并不是一件易事。
傳統的提高平衡濃度的加熱退火方法目前已經達到了極限,若要再提高,可能會導致硅晶體膨脹。
傳統的方法行不通,只能另尋他路。
這不,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提高磷的平衡濃度的方法:微波技術。
在此之前,臺積電就已經做出過微波可以激活多余的摻雜物的推測。
但微波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駐波的存在,它不傳導能量,會阻礙材料中摻雜物的持續激活。
那這么說,只要解決“駐波”這個問題,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的確如此,臺積電與康奈爾大學的黃哲倫合作,一起改進了微波爐,使微波爐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駐波能夠被有效控制。
這樣一來,便能夠有選擇地控制駐波發生的時間,使得芯片材料中所摻雜的原子能夠被適當激活,并且不會出現過度加熱損壞晶體的狀況。
除此之外,使用微波技術提高摻雜濃度,可能也會改變芯片中使用的晶體管的幾何形狀。
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結構已經存在20多年了,而微波退火使得一種新的晶體管結構成為可能,在這種結構中,晶體管作為納米片水平疊加,可以進一步增加晶體管的密度和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黃哲倫還對這項技術做出預測:
這一技術可能用于生產出現在2025年左右的半導體材料和電子產品。
并且,他也與博士后詹盧卡 · 法比(Gianluca Fabi)共同申請了微波退火器的兩項專利。
但對于微波技術能不能稱得上是制作2nm芯片的關鍵技術,有網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基本上,他們改進了制造芯片的許多步驟之一。但這并不是芯片尺寸的步驟,相反,它只是一個準備步驟,以供其他步驟更好地運行。
對于微波技術,你覺得它稱得上是2nm芯片的突破關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