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具有前瞻性的制造商不再把可持續發展項目視為開展業務的額外成本,而是將其視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提供差異化和提高產品價值的機會。制造商也明白,可持續生產不僅僅是必須在制造價值鏈的其他地方抵消的一些額外成本。
如今,越來越多的成功是通過將可持續生產實踐融入制造運營的DNA來實現的。對產品和流程的可持續性投資可以增加市場份額。同時為發現、創造、制造和銷售更具可持續的產品打開了新途徑,以滿足當今這一代客戶的需求。
在實踐中,制造商是否在其組織內部推動可持續發展?答案是通過數字化轉型。可持續性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是數字化轉型的自然副產品。除此之外,當企業采取涵蓋整個價值鏈中的數字技術和能力的重點戰略時,其能更好地超越市場預期,實現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可持續發展行動
想想聯合國為2030年制定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這是為所有人實現更美好、更可持續未來的藍圖。這些目標為全球行業提供了一個框架,并為企業提供了一種衡量其在可持續發展企業不同領域取得進展的方法。聯合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碳中和、水資源管理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數字線程。數字線程被定義為連接整個價值鏈的業務流程、系統、產品和設備的無縫數據流,以實現業務增長、運營效率、成本降低、彈性和風險緩解,這些目標有助于企業履行其可持續承諾。
在這17個目標中,有制造和產品設計的特定用例。在整個供應鏈中,制造企業有機會進行能源優化、減排和有效的資源管理。這些目標可以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實現,從產品設計、創造到廢棄和處理。以下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10個實際用例:
1、可持續產品設計和創造:企業可以發現、設計、開發和制造更好、更可持續的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保護公眾健康和環境,同時提高競爭優勢。
2、互聯能源和智能設施管理:工業物聯網平臺和高級分析可用于實時監測、分析和控制水、空氣、天然氣、電力和蒸汽(工資)使用,以加倍改善。
3、能源效率需求側管理:企業可以利用公用事業資助的客戶電力和天然氣效率項目回扣和激勵措施,升級到LED照明和安裝更高效的HVAC或更高效的驅動器/電機。
4、需求響應負荷管理:企業還可以利用專注于調峰和緊急減少負荷的公用事業補償計劃。
5、能源采購和供應優化:可以確定創新的、價格具有競爭力的供應合同,定制可再生能源的組合、合同數量和期限,以滿足運營概況和可持續性需求。
6、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集成:分布式發電和電池存儲革命可以通過數據、預測分析、可再生能源調度管理、資產策略和配置來降低高峰需求費用,并實現碳中和。
7、碳中和減排:提高運營效率,轉向更清潔的燃料來源,購買可再生能源和碳信用來抵消排放,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碳中和制造,并降低成本。
8、電動汽車車隊管理:企業可以全面擁抱電動汽車(EV)革命,利用能源優化服務來預測和管理車輛在非高峰時段的充電,同時滿足日常交通需求,以推動最低成本通過電網服務或市場參與進行運營和額外貨幣化。
9、廢棄和處置:企業還可以確保原型、樣品、工藝測試材料和制成品在產品和工藝開發、制造和分銷的每個階段浪費盡可能少的材料。
10、植物熱電聯產整合:最后,企業可以利用植物熱電聯產系統來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節約能源,提高可靠性。
一旦企業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可以在數字化的進程中采用各種技術,如數字化產品創建、過程模擬、預測分析、擴展現實和智能制造運營,以確定改進的機會,并根據基準衡量進展。這一切都可以在實現企業創新、質量和增長目標的同時實現。
可持續發展的好處
如今的企業將通過利用數字線程和支持技術來減少全球影響而受益匪淺。同樣,這些變化不應被視為企業需要承擔的成本或負擔。相反,其為企業通過創新蓬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通過跨數字線程連接數據和流程,企業可以在整個產品價值鏈和整個生命周期中發現更高的效率、可視性和創新。這意味著從材料到制造所使用的能源,所有的東西都被提升到可持續標準。
以下是數字線程帶來的可持續發展效益的幾個示例:
1、數字產品創造:虛擬設計和開發能力消除或減少實物樣品和材料浪費。
2、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數字線程管理產品定義,包括材料、產品和供應鏈信息,為可持續性跟蹤和報告創建平臺。
3、AR/VR/XR:設計過程可以通過增強現實應用來增強。
4、過程模擬:制造和包裝過程可以實時進行虛擬測試,以消除開發和試驗批次或批次浪費。
5、供應鏈優化:基于全球趨勢的技術檢測材料和供應商約束,并為用戶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
6、分布式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集成:數字線程支持可再生資源調度管理、資產策略和配置,以減少高峰需求充電器和減少碳足跡。
7、智能運營:自動化、學習和高級分析可以增強制造運營,從而提高整體設備效率(OEE)、資源優化、產品質量和資產性能。
將可持續性實踐作為其DNA和商業模式的一部分,以實現靈活性和彈性的企業,將從容應對日益不穩定的供應鏈、快速變化的競爭條件、波動的資源和材料成本以及消費者需求。這些企業可以做到這一點,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并優化自然資源的使用。這對全球社會來說,從未像現在這樣緊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