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資本市場做好為工業互聯網“買單”的準備了嗎?

時間:2022-08-11

來源:智能相對論

導語:多家知名工業互聯網企業紛紛著手IPO,這個萬億級的大熱門領域似乎終于迎來了上市的熱潮。

  日前,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樹根互聯)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請書并獲受理,計劃沖刺科創板上市,擬募資15億元,用于現有核心技術、主營產品和營銷與客戶成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升級。

  此外,在去年12月,忽米網在重慶也鄭重其事地舉辦了IPO啟動會暨簽約儀式,宣稱在未來三年內成為中西部首家上市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樹根互聯、忽米網兩家都是國家級的跨領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國內工業互聯網領域久負盛名的領軍企業,如今兩者都在或快或慢地籌備IPO工作,不難發現,工業互聯網地發展即將跨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借勢資本市場的力量驅動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對此,資本市場是否做好了準備,來迎接工業互聯網的這股熱潮嗎?

  工業互聯網,難賺「大錢」和「快錢」

  從資本投資的角度來說,市場對工業互聯網的考量不外乎兩點:一是短期的盈利能力,即工業互聯網當下賺到錢了嗎?二是長期的商業模式,即工業互聯網未來的路徑是否真的走的通?

  先來說說第一點,賺錢的問題。

  根據樹根互聯的招股書,樹根互聯在2019-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1.52億元、2.80億元、5.17億元,符合增長率為84.71%。錢是賺到了,但是虧得也多,報告期內樹根互聯的凈利潤分別為-3.40億元、-2.92億元、-7.10億元,累計虧損了13.42億元。

  由此來說,樹根互聯遠遠還沒有到達盈利的階段。「智能相對論」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兩點:

  首先,工業互聯網屬于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行業,對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非常高的、持續性的研發成本投入予以支持。

  根據樹根互聯披露的數據,在報告期內,樹根互聯的研發投入分別為0.83億元、1.66億元、2.85億元,占當期的營收比重分別達到54.55%、59.48%和、55.10%,相當于樹根互聯賺到的一半的錢都拿去做了研發投入。

  這種高成本的研發投入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已是一個常態。以工業富聯為例,根據其公布的2021年年報數據,在過去的一年,工業富聯的研發投入為108.35億元,同比增長7.94%。可以說,在當前階段,工業互聯網還是比較燒錢的賽道。

  再者,工業互聯網賽道的競爭日趨激烈,加上客戶需求差異化、原材料漲價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企業賺錢越來越困難了。根據樹根互聯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93%、48.03%和37.50%。毛利率的波動、下滑正在成為這個新晉企業發展的潛伏危機,這也就為接下來樹根互聯的商業化進程平添了幾分不確定性。

  總的來說,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商業化能力還比較薄弱。根據工業富聯年報數據,2021年工業富聯實現營收4395.57億元,但其中工業互聯網業務為16.9億元,僅占總營收的0.38%。雖然在過去的一年,該業務對于工業富聯而言營收與毛利率皆有增長,但是并不足以成為這個巨頭的支柱型業務,只能說錦上添花罷了。

  以上,從這些頭部平臺的表現來看,工業互聯在當前雖然可以賺錢,但是困于高研發投入的以及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并不具備賺大錢、賺快錢的高盈利能力,其商業化進程還有待探索和挖掘。

  大樹底下好乘涼?不可取

  再說說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長期發展路徑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商業模式的考量。

  兩年前「智能相對論」在與業內人士交流的過程中,一個某頭部企業的技術專家就說道:“沒有集團的支持,工業互聯網業務是基本發展不起來的,很多工業互聯網平臺一開始就是給集團內部用的,慢慢才走出去,給集團的生態伙伴用,再就是外部客戶......”

  這種現象被他總結為「集團依賴癥」,簡單來說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

  很多工業互聯網企業都存在著諸如此類的問題。眾所周知,樹根互聯孵化于三一集團,前者對后者在業務上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根據樹根互聯招股書披露,在報告期內,樹根互聯向三一集團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業系公司銷售收入分別為1.12億元、1.91億元和2.91億元,占各期營收的比例達到73.62%、68.24%以及56.24%。

  要么是業務上的往來,要么是研發上的協同,都充分說明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發展前期對于集團高度依賴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很容易陷入“成也集團,敗也集團”的尷尬局面。

  初期,得益于集團在品牌知名度、業務場景、市場運營等層面的支持,背靠集團生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往往可以短期內在市場脫穎而出。對比工信部發布的跨領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入圍企業的背后大多站著三一、富士康、美的、華為、阿里、騰訊、徐工等行業巨擘。

  但,隨著企業的發展格局打開,這種“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商業模式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工業領域需要的,還是資本市場所看重的,都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能以更獨立的姿態去服務更廣泛的外部企業,而非一直停留在集團的庇護下,戴著上市企業的帽子做著集團事業部的工作。

  根據IDC預測的2022年工業互聯網市場值得關注的10個重點方向中,就有對工業互聯網企業IPO的評估。IDC認為,「為了向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更好的闡述自身業務和發展潛力,相關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和梳理自身業務,多做減法,并盡可能降低關聯交易

工業互聯網

  由此來說,工業互聯網企業的IPO實際上也是對自身業務能力和商業模式的又一次重新審視——誰能更快脫離對集團母公司的依賴,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業務體系,將是接下來工業互聯網企業上市并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的一個關鍵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去集團母公司化”并非是要工業互聯網平臺砍掉集團的業務,這是不現實的,作為行業巨擘,三一、富士康等巨頭本身也在向智能制造轉型,對工業互聯網的未來需求只會保持持續增長。

  那么,對于旗下孵化出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而言,需要的也并非是砍掉內部業務,而是要加速走出去,做好外部客戶的業務服務,從而在占比上消解關聯交易對未來企業發展的影響,才是正解。

  資本市場,不會只為工業互聯網“買單”

  短期盈利能力不足,長期商業模式有待觀察,對于資本市場而言,純粹的工業互聯網業務似乎并不值得在當前為之買單。

  這是比較現實的一點。

  當前,工業富聯比較賺錢的支柱型業務并非是工業互聯網板塊,而是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和云計算兩大板塊,在2021年分別營收了2589.66億元、1776.9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高達58.92%、40.43%。

  從營收占比來說,工業富聯更傾向于定位為智能制造廠商以及新一代的數字化服務商,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根據工業富聯披露,在未來,工業富聯將在半導體領域、新能源汽車領域甚至是元宇宙領域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可以說,在這樣的布局之下,工業富聯的服務范疇將進一步擴圍,很有可能會由此繼續降低工業互聯網業務在整體業務體系中的比重。

  工業富聯想要講述的故事以及資本市場正在為之買單的,都不是旗下的工業互聯網業務。

  當前,國內的工業互聯網仍處于發展初期,產品與服務的核心在于推廣、迭代和提升,距離打造規模化效益也存在著一段較長的路徑要走要探索。因此,不管是對于即將上市的樹根互聯還是準備上市的忽米網而言,都需要在IPO的節點上重新審視一遍自身的業務體系和戰略規劃。

  寫在最后

  今年4月,國家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2 年工作計劃》,其中就明確提出將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互聯網企業IPO上市,并引導創投基金等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初創企業的投入力度。

  這是國家首次明確支持工業互聯網相關企業IPO上市,對于整個行業而言,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良機。接下來,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向工業制造業領域,工業互聯網企業IPO上市進程也將隨即加快。

  工業互聯網行業自今年起,很有可能要掀起一股上市的熱潮。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