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大家偶爾總愛感嘆韶光易逝。轉瞬之間便發現自己尚有許多壯志未酬便已然將要老去,許多雄心壯志便也如流星般滑落。而我卻要說,人生尚在路上,只要想做肯做,那任何時候,任何年齡都不會有晚了一說。大器晚成一詞便由此而來。
說道大器晚成,在國內外就有著許多大器晚成的企業家,他們就是最好的榜樣,如宗慶后,在創立娃哈哈時他已經42歲了。如尹明善,創立力帆集團時是50歲。還有任正非,創立華為時是44歲。他們都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而最具代表的,便是在56歲高齡時創立市值超萬億臺積電的張忠謀。
2015 財年,他的公司以 1671 億營收獲得凈利潤 604 億,其利潤規模:
是臺灣最大企業、營收 8872 億 的鴻海精密 231 億凈利潤的 2.6 倍;
是營收 3950 億的華為 369 億凈利潤的 1.6 倍;
是營收 1028 億的騰訊 288 億凈利潤的 2 倍多;
也領先阿里 2016 年財年 427 億凈利潤將近 180 億。
他是張忠謀,臺積電創始人、董事長。
臺灣人尊他為“半導體教父”,他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他入選全球最佳經理人,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
1、 少年時代: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在1931年,張忠謀生于浙江寧波,母親是當地著名藏書家徐時棟的后人,他父親曾經就任過寧波市的鄞縣財政局長,兩人在寧波相遇,門當戶對,共同孕育他們的愛情結晶:張忠謀。
張忠謀家庭環境可算優渥,但張忠謀的童年卻生活的并不算安穩。在1931年到1940年這段時間,張忠謀還是一個孩子,外面卻是戰火紛飛的時候,張忠謀一家為了不被卷入戰亂,曾經多次搬遷。
他們一家人總是那個地方安全,就往那個地方去,他們曾居住過南京、重慶、上海、香港等多處地方。不過大部分時間,他們一家都在相對安穩的上海,張忠謀的童年大部分時間就是在上海度過。多次搬遷導致不穩定的生活環境,養成了張忠謀不服輸的性格,同時也堅定張忠謀要改變現有生活的決心。
2、成長經歷
在1941年時,日本相繼占領了香港、九龍,張忠謀的父親為避禍事,再次帶著家庭來到重慶,張忠謀由此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開始他傳奇一生的第一步。家庭的生活環境讓張忠謀明白知識的重要,他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所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知識。
之后的幾年中,他廢寢忘食的讀書,終于在1949年時,18歲的張忠謀憑借優秀的成績的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成為了哈佛全校1000多名新生中的唯一中國人。在當時的環境中,這幾乎是不可能之事,足可見張忠謀的優秀。
在學了一段時間后,張忠謀覺得哈佛并不適合自己,不管是學習氛圍還是所學的專業。于是他從美國哈佛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并在四年的努力之后,成功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的碩士學位。并在次一年,成為半導體部門的工程師,正式的踏入半導體行業。從此開始了他的“臺灣半導體之父”的路程。
張忠謀找了一個不錯的工作,但是27歲的他逐漸對日復一日的上班感到厭煩,不滿足于現在環境。他有了更好的目標,他辭去現有的職務,憑借著幾年的工作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張忠謀順利進入了德州儀器,成為德州儀器的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中國員工。當時德州儀器的營業額尚且不到一億美元,在對比后來它的發展,足可見張忠謀的眼光之精準。
在德州儀器工作數年之后,張忠謀漸漸感覺到吃力,他覺得“活到老學到老”,于是重回學校充實自身。1964年,張忠謀獲得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張忠謀將世界頂尖的學校都讀了一遍。
3、 他拼命學習、玩命工作,終于在 27 歲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
進入陌生的半導體,張忠謀什么都不懂,唯有夜以繼日地加快學習。他研讀《半導體之電子與洞》,他說,這有如讀荷馬古詩一樣的困難,但還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
張忠謀的厲害在于學東西飛快,工作一年左右,他提拔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 4 個小兵。
后來他因跟領導不合負氣辭職,跳槽到德州儀器。
在德儀,張忠謀真正感受到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簡直是聽不到的形容詞。加班是不成文的規定,而且全都是自愿,也沒有什么加班費。‘失敗’從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須振作重來,如再有挫折,再重來,直到成功為止,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贏,一起往前拼。”
身處此境的張忠謀也立即成了鄰居眼里“瘋狂的工作者”,一進去就立下一大功:
當時,德儀替IBM生產著四個電晶體,其中一顆電晶體在IBM生產的良率10%,但到了德儀,做出來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張忠謀點子很正,被安排來搞定這最難的一顆。
在“每天早上8點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后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讓產品良率超過了IBM本身,最高達到驚人的20%。
這讓 27 歲的他獲得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管理職位:鍺開發部門經理。
4、 同事干了件驚天動地的事兒,徹底震撼了張忠謀!
張忠謀走上管理崗位時,他的一個同事也在干著一件驚天動地的事。
加入德儀不久,他認識了一個無話不談的好基友。他們經常一起喝咖啡,聊天。交談中,這位老兄告訴張忠謀,自己正計劃把好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硅晶片上。他還跟張忠謀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對他這個想法也很贊,并問張忠謀怎么看?
當時他認為好基友做的事情“匪夷所思”,不切實際。
讓他意外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老兄卻告訴說,他已經把那玩意兒弄得差不多了。有點被震到的張忠謀,卻又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兒就算弄出來,又有什么用呢?離實際應用是那么的遙遠。
但最后,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好基友杰克?基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被認為和他同時搞出了集成電路的另一位大仙諾伊斯,則在此后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并很快在電子業掀起一股股驚濤駭浪的革命。
這件事情已經震撼了整個半導體世界。
同事、好基友拿了諾貝爾獎,這得是啥感受??!
杰克?基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張忠謀的同事、好基友
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領教了前瞻技術的力量,而這些在他當時看來跟自己不太有關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后來,成為了他事業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5、 伯樂賞識,讓他在41歲登上了事業新高峰,成為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1961 年春天:張忠謀再次贏得好機運。“總經理召見我,夸了我一番,說我有足夠潛力角逐未來全公司研發副總裁之職。”走出總經理辦公室后,他還得到一個公司從來沒有給過別人的機會,支全薪去讀博士,公司負擔一切學雜費。
1964 年初:取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并回到德儀的張忠謀,被提升為鍺晶體管研發經理,統領將近 3000 人的隊伍,斗志昂揚地朝著心中的殿堂狂奔。
33 歲的他:收入已達到美國的中上階級,擁有哈佛、麻省、斯坦福三大世界著名學府的學習經歷。
41 歲那年:張忠謀登上了新高峰,成為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 500 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6、 張忠謀:一旦決定干一件事,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名!
張忠謀升為副總裁之后,世界半導體產業迎來了中國人 Morris Chang(張忠謀英文名)參戰、發起戰爭,并不斷贏得戰爭的新時代。
當時,被諾伊斯和摩爾飛速壯大的英特爾,已是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
內存是英特爾當時最強的業務,并且已經做到世界最大,甚至英特爾已成為內存的象征,許多公司都在其攻勢下落荒而逃。張忠謀卻決定,就從英特爾的內存開打。
他不但決定大干內存業務,而且決心奪下英特爾在內存領域的世界第一,打掉它的這個象征。這個目標嚇到了德儀的寶寶們,但張忠謀態度堅決地推進。他的看法是:混科技產業的大企業,一旦決定去干一件事,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不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并獲得理想的利潤,否則,就是賠錢去陪第一名耍。
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 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 4K 產品開打。這個大膽決策遭到很強烈的反對,但他以更強的力量勇往直前。
結果,4K 新品出來不久,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也打出一個張忠謀地位。
此后,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轉型成為 CPU 巨頭。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忠謀也算是英特爾的恩人,為逼迫英特爾轉型立了功。
站在最高處的張忠謀,為了保住德儀的絕對優勢,不但在技術上持續領先,而且還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主動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打得產業同行們一聽德儀又出招了就一腦子們的汗,甚至丟盔棄甲,主動落敗。
靠著技術、價格上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在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將近 10 年里,世界半導體市場上,只要是張忠謀主打的戰爭,除了他自己,似乎沒有人可以凱旋,包括英特爾、摩托羅拉也不例外。德儀在半導體領域的“世界第一”,也始終被他緊緊握在手里。
7、 帶領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后,卻因不服公司戰略毅然辭職。
1978 年,有著輝煌戰績的張忠謀,被加大力度向消費性電子產品轉型的德儀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德儀原本希望他在半導體之外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且是,對張忠謀,對公司而言,都是個錯誤。
1983 年,張忠謀因不看好公司的戰略轉型,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離職的消息一傳出,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門。再三考慮后,他選擇了前往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但當時,他已是 52 歲的人,重復職業經理人的道路對他而言,顯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悅,更不刺激。在他心中,他還需要一個其他意義上的嶄新開始。
8、 56歲重新出發,創業之初就很狂:我只有一條路——做一個世界級的公司。
一個 56 歲的老人,接下來還能干啥?
張忠謀給出的答案是,重新出發,干出一番全新的事業,而且設定出偉大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導體制造代工公司——臺積電因此誕生。
在這之前,作為德州儀器三號人物的張忠謀已把持半導體世界第一將近 10 年,54 歲到臺灣后,他還當了工研院院長,引領臺灣科創整體前進。
這個基礎讓他有了在半導體業繼續追求世界級的視野、底氣和能力。然而,不是有句話叫“離開平臺你以為你是誰嗎”?沒了世界級的大平臺,從零開始再干一個世界級,而且是在最燒腦也最燒錢的半導體行業,張忠謀的難不次于上青天。
但張忠謀還是很快干成了——成功來自他在半導體業征戰多年之后的觀察力、思考力,最重要的是:改變現狀、預測未來的判斷力、想象力。
9、 他一個人定義了一個產業。
當時,全世界看得見的半導體公司,走的都是芯片設計與制造一腳踢的路子,也就是從上到下垂直整合,什么都干。德州儀器、英特爾都是典型。
他這個人是可以定義一個產業的,是全世界一流的、最尖端的一個人物。為什么 AMD 可以跟 Intel 競爭?AMD 比 Intel 錢少很多,但是 AMD 可以和 Intel 競爭,重要的就是有張忠謀這樣的人。因為 AMD 只要設計出好的產品就行,它與Intel比設計,張忠謀的臺積電和 Intel 比制造。Intel 自己又要設計又要制造,設計和制造的人都要養起來,然后又要自己去投資生產,因為那個設備從留
出經費、發出經費、賒出經費一直上去。現在AMD設計,臺積電為它制造,用制造和Intel拼。到最后,因為Intel的制造比臺積電貴兩倍,品質比別人差,所以Intel的制造就變成了Intel的包袱了。Intel的品牌是資產,設計是資產,但是Intel的制造是它的包袱;那AMD的設計也很好,臺積電的制造很便宜,所以就可以咬住Intel,打出自己的品牌,整個策略就是這樣形成的。
張忠謀的臺積電價錢比Intel便宜這么多,公司的毛利還能達到50%。他定義了一個產業,救了整個臺灣島。臺灣現在最受世界注目的不是PC這個行業,而是IC這個行業。
10、 80歲老人的鐵腕管理:推出夜鶯計劃,效率驚人!
最近這兩年,臺積電還搞出一個“夜鶯計劃”,在之前三班倒、連軸轉、24 小時生產不間斷的基礎上,推行三班倒、連軸轉、24 小時不間斷的研發。
這讓一些員工甚至旁觀者都受不了,但已經 80 多歲的張忠謀并沒有絲毫手軟的意思。而且,他不但要求三班倒,還要求班班都要做出最高效率。
他說,工作產出來自“投入”乘以“效率”,效率才是關鍵。“別人工作 50 小時,你比他多做 20% 變成 60 小時,但他的效率比你高 30%,成果還是比你好。”這樣既勤奮又有效率干下來的結果就是,臺積電將獨享 iPhone7、甚至iPhone8 的訂單盛宴。
11、 一封信讓張忠謀大怒,10分鐘換掉CEO!78歲的他再度執掌公司。
2005 年,74 歲的張忠謀開始了交班:辭去臺積電總執行長職務,并任命跟隨自己多年的得力干將蔡力行接任,但這次交班最終讓他失望并以失敗告終。
2008 年金融海嘯期間,蔡力行不但未能領導臺積電應對好形勢,甚至還一度滑向深淵。2009年第一季,臺積電的營業收入比上一季跌了差不多40%,毛利率跌到20%以內。更慘的是,整整一季,臺積電的產能利用只有4%。
張忠謀受不了這個,于是動議董事會,罷免了蔡力行,將權柄重新收回自己的手中。
而據臺灣媒體報道,真正讓他下決心的,并不是業績不好,他收到的一封信:
臺積電長期推行一項人力優化計劃,每年針對績效考核最后 4% 的員工特別管理。這原本是為了提高人力素質,但蔡力行上任后搞成了變相裁員,將最后 5% 員工辭退。
后來,張忠謀收到一封信,心中一位員工的父親懇請他不要裁掉自己的兒子。一番調查后,張忠謀了解到這位已服務臺積電10多年的員工一直表現優異,還曾進入前10%的獎勵計劃。這次是因為這位員工妻子懷孕,需要處理很多家務,但部門為了必須完成“淘汰”5%的任務,所以把他加入了淘汰的名單。
人才和團隊一直是張忠謀最關心的事,交班之后他也曾專門叮囑蔡力行和人力資源負責人,裁員必須經過他的同意。但現在,他毫不知情,員工就這樣被強制裁員,而且還是假借考核、實為裁員,有違誠信原則的錯誤做法。
誠信,是張忠謀在臺積電強調的第一倫理。于是,毫無商量余地,他把蔡力行撤掉了。甚至是,在了解到真相后的 10 分鐘內,就做出了決定。
12、 張忠謀:居安思危不適用于科技行業,必須時時刻刻思危。
張忠謀是如何制定策略,又如何看待策略的?還有,他對世人如何獲得成功,又有什么經驗或建議可以分享?甚至,工作之外,他是怎樣的人?
張忠謀認為,企業的策略分兩大部分。首先是大策略,這大概接近大陸常談的定戰略;接下來是小策略,這大概相當于大陸常講的套路或打法。張先生說,大策略要看趨勢,到大“紅海”之外尋找大“藍海”;小策略則要看客戶和對手,要從競爭中找準客戶需求和對手軟肋對癥下藥。
張忠謀認為,大策略要靠領導人的洞見,洞見則來自于不斷地想未來、規劃未來。他說,“居安思危”不適用于科技業,因為科技業永遠沒有“安”這回事,必須時時刻刻都思危。臺積電的思危,思的就是未來會怎樣,我要怎樣贏?
但和很多一談未來就要做百年老店的企業家不同,張忠謀對未來的定義并不那么遙遠。他說:“在科技界,你不能不為將來想,但也不能為太遠的未來打算。如果為太遠的將來著想,往往是徒勞無功,白花很多錢、很多精力。”他的結論是:“所謂前瞻性,臺積電頂多做到未來五年。”
經常能聽到有人把張忠謀和任正非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比較,沒錯,兩個都是非常強悍的人,他們都是大齡創業者,并且均取得了非常非常偉大的成就,而他們的成就并不是說他們賺了多少錢,而是他們所打造的企業擁有非常雄厚的科技實力。這是一般我們所認識到的創業者所沒有的一種魅力。
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每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而張忠謀便是眾多改變世界的一員,本期節目就講到這里,感謝同仁幫忙關注下,你的關注是我永遠的動力。
來源:朱知一二,八點整圖文閱讀,貳拾肆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