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產業互聯網,是中國互聯網的“成人禮”

時間:2022-07-19

來源:騰訊研究院

導語:近年我國十分重視產業互聯網發展。

  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推動產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商務部等三部委《“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提出“培育產業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央網信辦“以產業互聯網平臺、公共性服務平臺等作為產業數字化的主要載體”,把“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的主要方向;山東和云南等地方省市積極評選產業互聯網示范項目。

  產業互聯網已成為我國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我們不禁要問,產業互聯網從何而來,因何而生?它到底何意,又終歸何處?

  中國互聯網的二十弱冠

  1994年4月20日,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二十年后的2014年,中國知網首次出現以“產業互聯網”為題目的論文,突然迎來了關于產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化的第一次熱議,就像有什么東西在那個時刻一下子成熟了一樣。鄔賀銓、高新民、田溯寧、張近東、完世偉等學者和企業家高呼:“產業互聯網時代正在到來!”

  同年,我國首次出現以產業互聯網為主題的大會——2014年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主題是“IT新價值與產業互聯網”;12月中國互聯網協會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產業互聯網高峰論壇。

  1998年信息產業部成立,搜狐、新浪、騰訊、3721、聯眾等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創立,我國迎來了互聯網產業興起之年。

  二十年后的2018年,產業互聯網快速興起,產業化步伐加快——中國聯通全年新成立9家產業互聯網公司,華為企業業務年收入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騰訊提出“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的新戰略,慧聰、卓爾智聯、生意寶、國聯股份、歐冶云商等B2B的佼佼者也于2018年前后開始高舉產業互聯網大旗。人們認為:“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我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二十年后,產業互聯網術語首次提出;互聯網產業興起二十年后,產業互聯網亦快速興起。產業互聯網是我國互聯網的二十弱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傳統產業開始深度融合,助力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成為發展主題。

  幾個相關術語

  產業互聯網是我國原生詞匯,英語可翻譯為“Industrial Internet”。我們需要注意,中文原生的“產業互聯網”和英語本源的“Industrial Internet”不盡相同。“Industrial Internet”是由美國通用電氣(GE)在2012年發布的白皮書中首次提出,2014年GE聯合AT&T、思科、IBM和英特爾組建了“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術語“Industrial Internet”迅速流行開來。

  工業和產業在中文語義中有嚴格區分,而在英文中是同一個詞“industry”。我國學者把GE提出的“Industrial Internet”翻譯成“工業互聯網”,把本土原生的“產業互聯網”翻譯成“Industrial Internet”。所以,搞清原生詞匯和翻譯詞匯十分必要。

  GE創造的“Industrial Internet”在業界一度引起熱烈反響,但目前有關的英語文獻并不多,甚至維基百科上也沒有相應詞條。用Google檢索“Industrial Internet”,在首頁12條信息中,只有1條半是“Industrial Internet”,另外10條半是“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翻譯成工業物聯網)。頗具盛名的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也于2021年8月改名為Industry IoT Consortium(IIC)。因此本文以中文語境中的“產業互聯網”進行論述。

  在國內,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是一對形影相隨的術語,2014年首次提出時就是這樣。人們給出通俗解釋,消費互聯網是To C的,產業互聯網是To B的(廣義的B,包括企業、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組織,下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兩者是并列或平行關系。也有認為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任剛指出(2019):“消費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的一個子集,產業互聯網包括前端的C和后端的B。”

  我們需要明確,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所要表達的是其面向的主要方面或關鍵客戶,兩者界限并非涇渭分明、非此即彼。與其把它們看作并列或包含關系,不如是遞進關系(田杰棠、閆德利,2020),即它們是互聯網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19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第一次熱潮中,數字技術主要在消費領域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門戶網站、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網絡視頻、在線游戲等主要商業模式的終端用戶幾乎都是消費者,這一階段因此被稱作“消費互聯網階段”——主要解決網民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縱深推進,消費側的創新不斷發展,同時數字技術加速與農業、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面向不同行業的互聯網解決方案需求擴大,我們進入了產業互聯網新階段。

  產業互聯網的內涵和分類

  簡而言之,產業互聯網是為產業主體提供互聯網相關技術服務的經濟形態,To B是其必要條件。我們認為,產業互聯網是以企事業單位為主要用戶、以生產經營活動為關鍵內容、以提升效率和優化配置為核心主題的互聯網應用和創新,它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產業互聯網是通向未來的關鍵道路(湯道生,2020),具有連接類型多樣、行業應用廣泛、流程再造深度等特點,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提高現有產業勞動生產率、培育新市場和產業新增長點、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紛紛把發展產業互聯網作為塑造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我們需要注意,產業互聯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風口”,它不能夠馬到成功,也不會轉瞬即逝。而是一個趨勢,一份堅守,是連接,是激活,是重塑。正如湯道生所言(2022):“產業互聯網不是一個短期的風口,是一次長期的、本質性的產業變革”,“產業數字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招制勝,產業互聯網希望通過激活生產、激活組織、激活用戶,助力各行各業實現降本增效和創新發展”。

  產業互聯網主要提供企業服務。每個企業所處的行業、規模和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痛點和需求也不一樣,這導致企業服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人們難以就產業互聯網的類型進行數學公式般的嚴格劃分和準確描述。

  從產業實踐來看,產業互聯網服務商主要有云基礎設施服務、企業級SaaS和B2B交易平臺三類。就規模來看,微軟(Azure、Microsoft 365、Dynamics 365、Power Platform、LinkedIn)、亞馬遜AWS、Adobe和Salesforce是全球產業互聯網的領導者。而在眾多細分行業、業務領域和區域市場,都有若干專精特新的“小巨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

  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集中度高,由To C業務孕育而來

  云基礎設施服務(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s),主要包括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托管私有云服務。根據Canalys定義,云基礎設施服務是指在專用托管私有基礎設施或共享公共基礎設施上提供的IaaS和PaaS服務,并不直接包括SaaS支出,但包括托管和運營其基礎設施服務所產生的收入。2021年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額增長35%,達到1917億美元;我國增長45%,達到274億美元,占全球14.3%的份額(來源:Canalys)。

  云基礎設施服務的典型特征是投資規模大、市場集中度高,主要由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提供。IBM原總裁托馬斯·沃森有個著名論斷(1943):“全球市場可能只需要五臺計算機。”它被《PC World》雜志(2008)評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七個技術預測之一,很長時間被當作笑話。然依現今之狀況,該預言似乎要成為現實。

  當然,我們所說的“五臺計算機”不是沃森口中的大型機,而是大型云計算中心。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 數據,最大的7家廠商(AWS、Azure、谷歌云、阿里云、IBM、Salesforce和騰訊云)共占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80%的份額,其中前三家占64%(Q4 2021);在我國,根據Canalys數據,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四家廠商占80%的份額(2021)。

  我們不難發現,To C業務是孕育云基礎設施服務并使之壯大的沃土。甚至可以說消費互聯網是云計算之母——云計算的先河是由消費互聯網公司亞馬遜和Google共同開創。2006年,亞馬遜推出簡單存儲服務S3和彈性計算云EC2.AWS誕生;同年Google在業界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并于兩年后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務。

  阿里云、騰訊云、天翼云、百度智能云和京東云均誕生于豐富的To C實踐,微軟、IBM和華為也有(或曾有)重要的消費者業務。它們基于多年服務消費者的經驗和洞察,把積累的能力成功轉化成服務B端的優勢,從而推動了云基礎設施服務的發展。正如湯道生所言(2018):“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To B、To G的,歸根結底也是To C的。”

  企業級SaaS:各行各業“云開千朵”的引領力量

  企業級SaaS(B2B SaaS)是企事業單位付費訂閱的云化軟件,具有標準化產品、多租戶架構、訂閱制付費和企事業用戶等四個基本要素。SaaS業務的毛利率高,增長速度快。根據BVP納斯達克新興云指數(2022),76家SaaS企業的平均毛利率高達71.1%,平均收入增長率高達41.5%。即SaaS的成本利潤“三七開”——三分成本,七分利潤;收入規模以摩爾定律的速度增長,每兩年翻一番。

  SaaS是典型的長尾市場,細分領域多且分散,廠商雜且各有所長。根據IDC數據,2020年五大SaaS應用程序廠商合計占30.5%的份額,市場集中度低;Salesforce和微軟是雙龍頭,僅各占9%上下的份額。

  企業級SaaS可分為通用型和垂直型兩類。通用類SaaS,又稱為功能型SaaS,它同時為多個行業提供特定業務功能的SaaS服務,如ERP、CRM、HRM、財務、IM等。其典型特征是“多個行業,特定功能”,廠商需要具備特定業務功能的高度抽象能力。

  通用類SaaS的發展可謂燦若星河。市值(7月13日,下同)超過100億美元的廠商有30家左右,它們多創立于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其中,Adobe和Salesforce是兩家最大廠商,市值分別為1757億和1655億美元,比較接近于全球第二大軟件廠商甲骨文,遠超傳統軟件巨頭SAP和IBM。另有Intuit和ServiceNow兩家企業的市值超過(或比較接近)1000億美元,它們分別以財會和ITSM見長。

  垂直類SaaS,又稱為行業類SaaS,它專注于某個垂直細分行業,提供貼近業務場景的服務,如零售、餐飲、建筑、汽車、家用等。其典型特征是“特定行業,多個功能”,廠商需要深耕行業Know-How。它以加拿大電商SaaS Shopify和美國生命科學SaaS Veeva Systems為龍頭,市值分別超過400億美元和300億美元。

  我國企業軟件市場起步晚,人們為知識和軟件付費的意愿不高,SaaS的普及率有待提升,完全SaaS公司比較缺乏。但我國發展SaaS的優勢十分突出,有著超大規模的市場,1.5億戶市場主體形成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強大的業務需求,軟件和科技人才眾多出眾。

  近年我國SaaS化進程明顯提速。2020年公有云SaaS增速高達43.1%(來源:信通院),是全球的2.2倍(19.5%,IDC)。根據Bessemer數據,我國直到2014年才誕生第一家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到1億人民幣的公司,到2021年已有超過42家,速度非常驚人。

  B2B交易平臺:我國起步早,種類多

  B2B交易平臺(也即B2B電商平臺),是一種訂單驅動模式,以達成企業間產品或服務的交易為核心的服務平臺。這類服務在我國出現時間較早,最初形態是行業信息資訊網站。根據交易品類的豐富度,B2B交易平臺分為綜合類和垂直類。如下表所示。

180528440593.png

  表:我國代表性的B2B交易平臺,來源:騰訊研究院根據公開信息整理,截至2022年7月13日。

  (1)綜合類,覆蓋多個不同品類的交易服務。例如我國的阿里巴巴國際站、1688、慧聰網、生意寶、敦煌網,美國的Liquidity Services,韓國的EC Plaza,印度的IndiaMART,沙特阿拉伯的TradeKey等。很多B2C電商平臺也推出了B2B服務,例如Amazon Business、京東企業購等。

  (2)垂直類,即專注于特定細分領域的B2B電商平臺。老樹新枝的W.W. Grainger(固安捷)是典型代表,公司成立于1927年,專注于MRO(維護、維修和運行)用品和工業產品領域,1996年開始涉足電商渠道,目前已成功轉型B2B電商平臺,市值超過200億美元。在我國,晨光文具是成功轉型的代表,其打造的B2B直銷平臺科力普對公司收入的貢獻度已達44%(2021)。

  代表企業還有農產品領域的美菜網和中農網,鋼鐵領域的歐冶云商、找鋼網和我的鋼鐵網,塑化產業的塑米信息,紡織品領域的百布,工業品領域的京東工業品和震坤行。再如,國聯股份旗下有涂多多、衛多多、玻多多、紙多多、肥多多、糧油多多等垂直平臺,分別為涂料化工、衛生用品、玻璃、造紙、化肥、糧油等產業上下游提供交易服務。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