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被曝擬自研智能駕駛芯片
據相關媒體報道,比亞迪正計劃自主研發智能駕駛專用芯片,該項目由比亞迪半導體團隊牽頭,已經向設計公司發出需求,同時自身也在招募BSP技術團隊。“如果進度快,年底可以流片。”消息人士透露。
華為智能汽車關鍵人物離職
日前,有消息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智能駕駛產品部首席架構師陳亦倫已經離職,并加入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任智能機器人方向首席專家。陳亦倫于2018年加入華為,任職期間,主要負責華為高階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設計,并從0到1主導完成了華為第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的全棧研發,即將在北汽極狐阿αS、阿維塔11上量產上市。
據了解,陳亦倫已是年內至少第三位從華為智能汽車BU離職的核心人員。今年1月底,原華為智能駕駛總裁蘇箐離職;3個月后,華為智能汽車BU智能車控產品部總經理蔡建永被證實“跳槽”。也就是說,短短半年,華為智能汽車BU已有三員大將離開。
小智點評:對于智能汽車而言,最核心的基因便是智能駕駛,如今華為這一技術領域的關鍵人物接連出走,或將影響其相關業務接下來的推進速度。
特斯拉Autopilot和AI負責人離職
日前,特斯拉人工智能負責人、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的設計師Andrej Karpathy宣布離職。Karpathy在特斯拉領導計算機視覺團隊,即負責Autopilot的核心技術,這項技術對特斯拉的完全自動駕駛系統(FSD)至關重要,此外他還領導負責數據標注和部署該功能的團隊。
Karpathy的離職正值特斯拉的關鍵時期,馬斯克正努力在今年實現完全自動駕駛(FSD),而此前未能實現承諾的早期目標。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Dan Levy在一份投資者報告中寫道,Karpathy的離開“可能反映出特斯拉在FSD/robotaxi領域面臨挑戰”。
小智點評: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雖然一直扮演的是“領軍人”角色,但其完全自動駕駛發展不及預期、屢屢跳票也是事實,所以對于Andrej Karpathy的離職,其實并不令人意外。
大眾軟件開發不順或致關鍵車型延遲發布
知情人士透露,奧迪新旗艦車型目前正在Artemis項目下研發,要到2027年才會推出,較原計劃晚了三年。賓利到2030年只銷售純電動汽車的計劃能否實現目前也存疑。保時捷新電動車型Macan及其姊妹車型奧迪Q6 e-tron原計劃于明年推出,現在也面臨延期。據悉,導致這些車型延遲發布的原因是由于大眾集團旗下軟件子公司Cariad軟件開發延遲。
奧迪Artemis項目原計劃在2025年推出高階自動駕駛純電動新車,但由于軟件支持不到位,現在奧迪計劃于2025年推出一款代號為“Landyacht”的電動旗艦車,且不配備自動駕駛技術。保時捷則已經在德國Leipzig工廠開始Macan的預生產,相關人士透露“這款車的硬件很棒,但仍然沒有軟件”。
小智點評:盡管軟件技術已經是各大車企的必爭之地,但于傳統車企而言,短期內想要補齊這塊短板恐不容易,否則大眾也不會屢屢“碰了一鼻子灰”。
本田多款車型被曝存在安全漏洞
據外媒報道稱,部分本田車型存在Rolling-PWN攻擊漏洞,該漏洞可能導致汽車被遠程控制解鎖甚至是被遠程啟動。Rolling-PWN的基本概念跟之前針對大眾汽車和特斯拉及其他設備的攻擊類似,即有人使用無線電設備記錄來自鑰匙的合法無線電信號,然后將其傳送到汽車上,進而實現遠程啟動車輛。
針對此事,本田中國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利用復雜的工具和技術手段,的確可以通過模擬遠程無鑰匙指令,獲取車輛訪問權限。“但即便技術上可行,這種特殊的攻擊方式需要近距離接近車輛,并連續多次捕捉無線鑰匙發送給汽車的RF信號,而且哪怕是可以打開車門,智能鑰匙不在車內的話也無法開走車輛。”
小智點評:智能化變革雖然給人們用車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信息安全,已經成了智能網聯汽車面臨的最重大的安全風險之一。
奔馳與騰訊合作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
近日,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旗下公司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與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圍繞高級別自動駕駛領域展開戰略合作,加快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
為此雙方將建立自動駕駛聯合實驗室,借助騰訊在自動駕駛方面豐富的經驗和資源積累,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專長,通過IT架構、工具和平臺,為梅賽德斯-奔馳提供集成的、高性能和穩定的云服務,提速梅賽德斯-奔馳自動駕駛技術的模擬、測試和應用。
小智點評:隨著L2級自動駕駛滲透率穩步提升,目前高階自動駕駛也在進入量產落地倒計時。按照各大車企的規劃,最快2023年前后L3 級別自動駕駛功能有望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