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政策法規 > 資訊詳情

處在邁向“雙碳”目標關鍵窗口期 能源獨立這條路怎么走?

時間:2022-07-11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導語:能源安全是保障國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命脈,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業糧食”。當前,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全球經濟總體下行壓力不斷累積。對一國發展而言,能源獨立的重要性愈發突顯。步入“十四五”,處在邁向“雙碳”目標關鍵窗口期的中國,該如何尋找一條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實現能源獨立?

??月8日,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與能源基金會舉辦“加速構建面向雙碳目標的現代能源體系,尋求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根本出路”專題研討會,多位專家針對能源安全、能源低碳轉型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鄒驥:先立后破 煤炭仍是“壓艙石”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在能源安全問題上,中國是富煤國家,煤炭在今天仍是“壓艙石”,端穩能源飯碗,煤炭起著關鍵的作用。

??“依據中國當下富煤、少油、缺氣、多可再生資源的國情,在當下要依靠煤炭,又要逐步低碳化,是對我們智慧的一個重要考驗,這里有一個過渡過程,轉型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可能要歷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的過程,要達成未來碳中和的目標,行動要從今天開始行動?!编u驥表示。

??如何把短期和長期順利銜接?在鄒驥看來,這與存量和增量的問題相關。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保存量,包括煤炭開采量、煤電火電發電量等,依然要按部就班、一如既往地從政策、金融、交通、倉儲等全方位保住、穩住;另一方面,要盡最大的可能用非化石能源去保增量。

??鄒驥介紹,據測算,要從現在不到一半的非化石能源支撐能源增量變為可以完全支撐增量,大概還需幾年時間,這有賴于加速非化石能源裝機的安裝,以及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產生。未來進入“十五五”時期,要進一步擴大非化石能源增量,逐步有序地替代現有的煤炭存量,才不至于動搖能源安全的根基,才能做到先立后破。

??吳吟:保障能源安全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前提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表示,去年下半年,中國出現煤價上漲;今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暴漲,有的地區天然氣價格暴漲數倍。二者除了受疫情、產業鏈受損等因素影響外,還有主觀或客觀上“先破后立”的原因。

??“爐子必須穩穩生在自己家中”,談及中國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線,吳吟強調能源獨立性的重要性。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特點通常被形容為“富煤、缺油、少氣”,但在他看來還應加上“足能”二字,這為中國將能源安全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提供了底氣。

??根據吳吟提供的數據,按照20%的屋頂面積、2%的戈壁和荒漠地區面積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估算,中國太陽能可利用量約22億千瓦。另據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數據,中國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6.9億千瓦;陸地風能技術可開發量25.71千瓦;海洋能近海蘊藏量約14.95億千瓦。

??此外,當前中國光伏和風電發展走在世界前列,電池和電動車發展亦世界領先。吳吟表示,這意味著相關產業可以支撐可再生資源發展,支撐中國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袁家海: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表示,考慮到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俄烏沖突引發的全球能源市場動蕩環境,我國需要重新審視“控煤、穩油、增氣、擴大新能源”能源戰略的安全風險。高度進口依賴下難以“穩油”和“增氣”。為應對油氣進口風險,能源安全必須立足“國內為主”。近期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的內核和基石是以煤炭高效穩產、增產為中心。從長期視角來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保障我國能源電力安全的長治久安之策。

??針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袁家海認為,長期來看,技術創新是根本源泉,產學研各相關領域的人士要努力成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引領者;體制機制創新是驅動力,要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同時,關注潛在風險特別是新能源產業鏈供應和關鍵金屬供應等風險。

??從短期來看,煤電的高質量發展與轉型是平穩有序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滿足增量電量需求,保障最大負荷剛性增長,提供可再生能源躍升式發展所需的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為電力系統安全供應提供“兜底”保障。

??王芳:汽車全面電動化進程已勢不可擋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芳指出,汽車的全面電動化進程已經是勢不可擋的狀態??傮w來看,我國乘用車保有量將于2050年左右達峰,峰值范圍在4.8億輛左右,隨后以平緩的速度下降。乘用車銷量峰值出現的時間在2035-2040年之間。因此,可以倒推出乘用車約在2045年達到全面電動化。

??王芳表示,全面電動化能夠保證我國汽車產業實現低碳與經濟的雙贏,全面電動化是我國汽車產業“走出去”的歷史機遇。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對歐洲的出口增速超過200%,對北美的出口增速超過100%。

??對此,王芳稱,傳統燃油汽車方面的貿易壁壘已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失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換道超車”戰略已初見成效。

??戴彥德:碳中和解決中國能源安全問題

??針對中國能源安全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經濟專委會主任戴彥徳在表示:一方面,中國石油和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這在當前形勢下將給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帶來隱憂;另一方面,中國現有能源還不足以支撐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因為化石能源儲量是一個常數。因此,能源安全觀既要考慮當前,又要考慮長遠,而碳中和既能解決當前又能解決長遠能源安全問題。

??戴彥徳認為,碳中和對中國而言是個機遇。在這一領域,中國不僅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國還處于領先地位。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一些項目因達不到低碳要求無法“上馬”看似會影響就業,但實際上能源轉型將產生大量對新能源的投資,這些投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助于穩定就業。

??嚴秉忠:可再生能源是未來發展主力軍?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總規劃師嚴秉忠表示,中國要成為能源強國,首先要實現能源獨立,就目前中國的能源資源條件來說,能源獨立就需要發展可再生資源。能源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先鋒隊,也將是未來發展的主力軍。

??嚴秉忠表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還要在碳達峰后以遠少于發達國家的時間實現碳中和,必須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能源轉型的“先立后破”,“十四五”是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5年。

??嚴秉忠表示,“十四五”可再生資源發展任務是很重的,要從四方面著手推進。一是區域布局優化發展,二是重大基地支撐發展,三是示范工程引領發展,四是行動計劃落實發展。要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加快建設新疆、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灣、冀北、松遼、黃河下游綠色能源廊道等7大陸上新能源基地,依托西南水電基地調節能力和外送通道,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建設,重點建設山東、長三角、福建、廣東、廣西北部灣等海上風電基地集群等。加大研發力度,推動創新技術發展。

??李竹:建立電力市場機制助力能源低碳轉型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主任李竹表示,此前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對下一步我國電力市場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下一步電力市場建設與運營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即能源安全、能源環境和能源經濟方面的挑戰。

??其中,能源安排方面的挑戰主要集中在電力電量平衡和系統運行安全,能源環境方面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促進新能源持續發展和合理體現新能源的環境價值,能源經濟方面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低碳轉型導致能源價格上漲等。

??李竹分析稱,實際主要還是在能源安全、能源環境和能源經濟之間做好平衡。這三者的關系被不少業內人士稱作“不可能三角”,任何能源供應都是需要在這三者中取得平衡。

??針對能源環境方面,李竹表示,要促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原來新能源有保障性政策,未來可能需要從政策性保障轉化為用市場機制促進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李竹進一步指出,新能源有明顯的環境價值,沒有碳排放和污染,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體現出新能源的環境價值,支持新能源發展。

??針對能源經濟方面的挑戰,李竹認為,最重要還是要通過建立電力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在更大范圍內去配置資源,提高效率,從而盡可能以較低成本或者比較合理成本,實現能源低碳轉型。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