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人工智能發展之下,新媒體行業有哪些發展變化

時間:2022-06-29

來源:騎士財經

導語:人工智能已經跳出了其原本所屬的計算機科學分支,涉及到其他領域,包括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在傳媒業中的應用為這一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傳媒業作為社會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溝通情況、提供信息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的發展使得傳媒業不斷更新自己的傳播方式、轉變傳播理念,從而更好地適應科技革新的大環境,更好地在社會系統中立足。

  人工智能已經跳出了其原本所屬的計算機科學分支,涉及到其他領域,包括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在傳媒業中的應用為這一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人工智能.jpg

  一、人工智能進入傳媒業帶來的變化

  (1)傳播結構上的變化

  人工智能進入傳媒業,促成了智能和人工的結合。人工智能在媒體行業的應用大大提升了新聞采編活動的效率。在一些重要且復雜的新聞采寫中,對于大量數據的抓取和整理,人工智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機器人寫作就是典型代表,它可以從龐大的數據網絡中快速精準地抓取內容數據。

  目前這一方式已經在財經和體育新聞中得到充分運用。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會搶了記者的飯碗,使人類編輯逐漸邊緣化,但從目前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擔心毫無必要。美聯社已經開始使用自動生成文章技術,用AI寫程式化的新聞稿件可以十分高效,同時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記者節省了20%的編寫時間,讓記者編輯們得以充分策劃更優質的報道。

  對于媒體工作者而言,自動生成技術使得他們能夠從枯燥煩瑣的基層工作中解放了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或是更有價值的新聞中。智能與人工之間一深一快的協作,使得新聞采編工作更加快速便捷和有效率,從而提高新聞稿件的特色和質量。

  智能人工相結合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新聞采編領域,還體現在新聞播報方面,AI主播的出現創新了新聞播報人員的結構,縮減了新聞報道成本。就我國新聞節目的現實情況而言,高級嚴肅一直是它的主論調,新聞節目素來以個人或男女搭檔的方式進行信息的播報,AI主播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固有模式,使得播音員主持人的人員構成靈活有彈性,與人工主播的搭檔創新了新聞播報的方式。

  同時由AI主播擔任新聞播音員,可以使受眾耳目一新,獲得新鮮感,智能與人工的結合,在新聞業務應用中擦出新的火花,兩者分各有方、各適其宜、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為傳媒業帶來了傳播結構上的變化。

  (2)傳播技術上的變化

  機器人寫作同樣也反映了媒體技術上的改變。就新聞生產來說,人工智能使新聞生產模式得以改變,新聞內容生產向用戶生產+專業生產轉變。新的生產模式得到廣泛運用。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大量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判斷,然后通過已設程序對簡單且固定的內容進行新聞生產,例如快筆小新。快筆小新的編稿流程包括三個環節:

  一是采集清晰。對數據進行采集和清洗整理;二是計算分析。設計相關的應用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三是模塊匹配。將分析計算出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模塊生成稿件。

  除了內容生成,技術的更新使新聞分發也更具個性化和定制化,人工智能的發展使用戶畫像描述更加精準,個性化內容推送得以應用。通過算法推薦收集大眾數據信息,對數據進行挖掘判斷,分析大眾對不同行新聞內容的興趣和偏好,從而推送給大眾所喜愛的內容,使新聞的接受更為精準。

  (3)傳播理念上的變化

  新聞采編人員作為新聞生產傳播過程的主導人員,其在新聞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從新聞的采集—寫作—編輯,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采編人員的篩選和把關,編輯人員的工作任務量大,業務繁重。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機器寫作為新聞采編人員分擔了大量基礎復雜的工作,為新聞工作者減輕了負擔,將他們從煩瑣重復的基層信息中“解放”出來。

  但新技術的出現,也給采編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盡管機器人寫作等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了新聞工作者,但我們應該意識到,新聞工作者已經開始產生被替代的危機感。初級工作的被替代,意味著新聞工作者要在高級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基層工作的解放意味著新聞工作者要在創造性工作上下功夫,因此新聞從業人員的理念正在進行轉變,新聞工作者不再是新聞行業唯一的勞動力,其不可替代性也漸漸地被削弱,只有增強其精細、深度報道的本領,發揮人類智慧的優勢,才能使地位得以鞏固。

  同時,對于傳統媒體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在人工智能時代,媒體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以前記者負責采訪,編輯負責編輯的傳統理念被逐漸改變,新聞從業人員不僅僅要掌握新聞采寫編的技能,還要掌握對數據的識別、鑒別、挖掘、運用的能力,因此在未來的媒體格局中,新聞從業人員的角色轉變和提升是重要的一環。

  二、人工智能涉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如今已經滲透傳媒業的方方面面,寫作階段的機器人寫作,資訊推薦類的新聞分發平臺,主流媒體采用的VR、AR等虛擬現實沉浸式新聞,都能看到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但技術具有兩面性,它在廣泛應用于一個行業并帶來積極變化的同時,其消極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在人工智能備受推崇的新媒體時代,認識到其存在的倫理和法律問題至關重要。

  (1)機器人寫作涉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

  機器人寫作包括三個環節,分別是信息抓取、信息處理和信息輸出,在這個流程中存在著一個風險,那就是網絡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客觀不帶偏見、內容是否侵犯到用戶的隱私,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新聞大多由編碼完成,同時也會采集到互聯網中的內容,對于隱藏的侵權等問題機器無法識別,這是圍繞及其寫作的第一個問題。

  另一個是針對新聞版權的歸屬問題,人工智能進入媒體行業,新聞生產的主體不再僅僅是人,隨之而來的版權問題理應嚴肅對待。對于生成的稿件,讀者并不能夠分清哪些是人類記者撰寫,哪些是出自機器人之手。此外,機器寫作也要確定誰是寫作主體,如果主體是機器人,那么新聞版權應該歸屬哪一方?針對這些問題,要及時完善倫理和法律制度,盡可能地規范機器寫作中可能存在的新聞失范問題。

  (2)算法推薦可能帶來的倫理和法律問題

  大多數的新聞聚合平臺都會根據新聞的熱度來進行推薦。在缺乏把關人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把關的情況下,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低俗內容被推薦給用戶的情形,甚至形成“內容下降的螺旋”現象。算法推薦中的“協同過濾”根據用戶個人的歷史瀏覽偏好,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推送更多的相關信息。偏好信息的推送使用戶很容易掉入“信息繭房”中,用戶只關注自己喜好的信息,被窄化的信息所迷惑,同質化信息所包圍,失去對整個環境的客觀判斷。如果人人掉入如此繭房中,那么對于社會意見共識的形成會帶來困難。

  (3)沉浸式新聞涉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

  VR新聞已經成為各媒體創新競爭的一大關鍵。VR新聞不僅給人的感官帶來一定的享受,還能使受眾置身新聞當中,如臨其境,獲得更深切的體驗,但虛擬現實新聞可能對新聞的客觀性構成挑戰,在VR新聞中,用戶憑借自己的意志決定新聞的走向,制作者對用戶的思路不能進行控制。

  如果制作者事先對故事的情節進行預設和安排,那么用戶看到的內容是帶有制作者偏好的內容,對其本身的客觀性形成挑戰。同時,VR新聞的沉浸式容易使用戶形成“看到的即是真實的”錯覺,放大偏見的影響。VR新聞在給人以沉浸式感官的同時,可能會引起用戶體驗后的沉迷,一段時間內無法從中走出來。

  三、寫在最后

  智媒時代已經到來,面對新技術,它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是同時存在的。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新聞傳播行業的各個方面,其技術水平有限,所以未來還有待優化。人工智能技術是人類的一大進步,若要將其應用號,建立良好的傳播體系和媒體生態圈,我們還需以樂觀而理智的心態前行。

  來源:騎士財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