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機器人,你的第一印象是流水線上忙碌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在家庭中大顯身手的掃地機器人?如今,機器人迎來了自己的新工作。
數據顯示,從2019年12月到2021年9月,新加坡外國工人的數量減少了235700人,與之對應的是工業機器人的崛起。
四足機器人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減少了勞動力的需求量,它可以用來掃描泥土和碎石路段,檢查工作進度,原本需要兩個人的工作現在只需要配備一名員工,緩解了用工壓力。
實際上,四足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遠不止于此。經過十來年的快速發展,四足機器人的機械性能越來越強,后空翻、雙足站立、四足翻轉跳躍等動作都顯示出其機動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機能的增強也使其有了更為廣闊的市場。
面向C端的四足機器人多為消費級產品,更多的強調陪伴功能。這種四足機器人的價格普遍在萬元以上,價格相對而言較高,也成為四足機器人商業化路上的阻力因素之一。
而面向B端的四足機器人同樣面臨成本制約,應用場景看似豐富但實際落地卻很困難。工業級別的特種機器人,一般仍是履帶、輪式機較多。簡單的工作履帶和輪式機器人就可以應付,而過于復雜的工業級別的應用,四足機器人尚無法應付。此外,續航能力也成為四足機器人的短板,續航時間較短、充電時間過長。
還有一個的影響因素是四足機器人的電池續航問題。現下的機器狗的續航時間較短,宇樹科技的AlienGo基本上是四個小時左右的續航能力,波士頓動力的Spot電池續航時間約兩小時,續航能力較弱成為四足機器人商業化應用的一大阻力。
目前來看,四足機器人項目商業化之路荊棘密布,但資本對其的重視程度讓這個項目有了實現商業價值的可能性。波士頓動力自1992年成立以來連續29年虧損但仍然堅持發展該項目,而小米在十周年大會上發布了一款四足機器人,據業內供應鏈人士透露,盡管一臺小米“鐵蛋”僅售價9999元,但其成本約達5萬元左右,意味著賣一臺就虧4萬。
為何企業會如此重視尚未走上商業化的四足機器人?事實上,資本看好的是四足機器人背后服務、工程、安防、制造、養老等巨大的市場。以陪護方向為例,導盲機器狗可能成為未來面向C端的主要產品。據統計,我國約有1730萬盲人,機器狗相較于傳統導盲犬有更強的交互能力,能夠與盲人群體更好地溝通。提前布局市場,才能在商業化浪潮來臨之前站穩腳跟。
目前來看,四足機器人仍處于“網紅產品”的階段,但四足機器人終將走向商業化道路。作為一個早期新興行業,各家公司在商業化落地的過程中也給我們展示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和可能性,相信隨著技術和市場的不斷成熟發展,四足機器人能給我們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