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之路
2017年我國提出了建設[互聯網+先進制造]發展工業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7年的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中學習談到了發展工業互聯網的主題:指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的創新發展戰略;
2019年工業互聯網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工業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
于此同時,各地加快發展特色工業互聯網之路,特別是產業集群效應初顯。
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構建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北京發揮科創中心功能形成輻射全國的高精尖供給能力;
粵港澳憑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成為全國規模化應用高地;
東北立足地區比較優勢加快發展步伐;
中西部立足數字化普及,推廣集成應用和新模式新業態。
工業互聯網已經行至中場
目前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進入[千層餅]模式,從前沿創新到應用創新,從技術創新到合規法律環境治理創新,都需要進行貫通式的融合。
一方面我國在建設各種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方面需要打通這些工業互聯網平臺;
同時又基于現有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應用,期望創造新的規模化的營收,從而拉動制造企業轉型,推動我國制造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工業互聯網的[雙循環]:一是整個共享制造與共享消費之間的[大循環],帶動新的商業模式,創新規模化的新營收;
二是制造企業、制造業內部的[小循環],優化生產管理過程,提升勞動效率和生產力,降本增效。
工業互聯網正在從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平臺-安全]走向[網絡-平臺-數據-安全]。
新基建浪潮下的工業互聯網,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進入快速成長期。
在全球范圍內,工業互聯網正處于沒有一家獨大的關鍵時期和規模化擴張的窗口期,圍繞網絡、工業設備、核心芯片、工控系統、傳感器等產業鏈關鍵節點的生態競爭日益激烈。
從增量崛起到存量變革
工業互聯網以制造業為突破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40萬家,但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怎么和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結合是一大難題。
目前大部分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還停留在如何服務好龍頭企業的層面,忽視了數量更多的中小企業客戶和其背后潛在的廣闊市場空間。
數據的割裂、信息的不完善、數據口徑不統一等,這都為集中決策帶來很大的困難。
從經濟層面說,中國在經濟層面上存量變革的發展,迫切需要進行工業互聯網改革。
從增量崛起到存量變革,需要從原來的量變成整個的質的變化,整個產業升級和效率提升是迫在眉睫的。
工業互聯網領域還面臨缺少產業巨頭引領、企業協同創新合作不夠、創新生態建設有待加強的情況。
同時,工業互聯網前期資金投入大,但短期收益有限,現階段盈利模式也相對單一。
平衡碎片化需求與規模化供給之間的矛盾是工業互聯網商業化發展的重要前提。
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要立足于全面理清工業領域行業脈絡,從企業的實際業務需求出發,以解構平臺與軟件形成更加細分的功能模塊和微服務組件為基礎,因地制宜的為工業企業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
與此同時,不斷豐富平臺應用生態成為了各大平臺型企業發力的重點,下一階段應用的探索與推廣將是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主線。
新基建賦能生產制造體系
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是促進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底座,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將有助于增強生產制造體系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緊密契合了工業連接設備種類繁多、數據處理實時性要求高、可能需要根據市場形勢變化頻繁調整生產線等需求,有利于推進企業生產制造體系智能化升級。
工信部4月13日發布《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2年工作計劃》:
打造[5G+工業互聯網升級版],加快5G全連接工廠建設,打造10個5G全連接工廠標桿,挖掘產線級、車間級典型應用場景,完成5家5G內網或萬兆環網升級改造企業示范建設,加快企業外網建設;
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基本完成重慶、山東、浙江、遼寧、江蘇、廣東等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區域分中心建設;
加快多層次平臺建設,遴選20個左右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10個左右特定區域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遴選10個左右特定技術領域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我國工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多元的行業生態、廣闊的市場縱深。
行業智能化突破和融合技術創新將有力推進工業裝備、工業自動化系統等智能化升級,促進企業在技術能力、標準掌控、產業實力等方面不斷進步,從而加速推進工業網絡產業鏈優化升級。
結尾:
工業互聯網的長尾化市場,未來將使得相關參與者的目光從著眼于大企業更高層次的提升向兼顧中小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普及轉移。
把工業互聯網納入新基建,對工業互聯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推動作用,新基建將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部分資料參考:云科技時代:《讀懂新基建,發現“十四五”中國工業互聯網之路》,艾瑞咨詢:《2021年“新基建”背景下中國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智能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