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運控圈最惹人眼球的消息恐怕就是伺服產品的漲價了。
作為專業的運控市場研究機構,MIR 睿工業當然不會僅僅關注伺服產品。
今天我們來通過對運控市場的三問,帶大家進一步了解直線電機市場。
第一問:運控市場,除了伺服,誰還在漲價?
答案:直線電機!
根據MIR 睿工業對于下游客戶的訪談反饋,直線電機廠商逐步開始漲價!如下表所示:
(信息來源:MIR DATABANK )
實際上,據MIR 睿工業觀測,2017~2021年間隨著各供應商直線電機產品技術越來越成熟,國產品牌強勢涌入,也加劇市場競爭,各供應商紛紛優化生產成本,直線電機市場價格整體上是有下行趨勢的。
而2022年第一季度直線電機廠商迫于原材料成本提升的壓力,真的Hold不住啦,因此紛紛漲價,細究原材料情況:
電機:稀土和銅線主要影響直線電機永磁體及繞線的成本;
驅動器:芯片短缺。氖氣是芯片制造的重要原材料,烏克蘭承擔了世界上50%以上的氖氣供應量,俄烏沖突更加劇了芯片短缺。
第二問:直線電機漲價是否會造成OEM客戶減少需求/采購,進而導致2022年直線電機市場下滑?
MIR觀點:會造成一定影響,但MIR 睿工業認為此因素帶來的可能的市場需求減少,不足以導致2022年整體市場規模下滑。
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 直線電機產品價格確實有上漲,但其主要的替代/互補方案(旋轉伺服+滾珠絲杠方案)價格也在上漲,客戶單純因為價格的因素轉用別的方案的幾率比較小。
● 直線電機應用的主要下游行業是以半導體、鋰電池、光伏等行業為主的朝陽行業,行業設備量持續增加,其中會使用到直線電機(模組)的機型陣營也在不斷擴大,這些行業2022年成長性依舊可期,對直線電機的需求也可期。
● 產品的定制化與銷售模式特點,共同導致OEM廠商或渠道商提前在2021年囤貨從而減少2022年下單的可能性也極小,2022年當年的釋放需求大部分還是要依靠當年采購。
關于定制化:與伺服相比,直線電機的定制化程度更高一些,淺顯地講:客戶使用直線電機一般都是模組的形式(定子+動子構成的直線電機,配套驅動器、導軌、直線編碼器等)一起使用,不同機型上對模組參數的需求各異,OEM客戶可能會提前采購少量常規產品備用,但大批囤貨并非明智和常見之舉。
關于銷售模式:直線電機市場國產廠商整體份額較大,目前市場上直銷模式占比更大,渠道商本身并不多,據MIR 睿工業調查,在漲價之前渠道商提前囤貨的情況也不多。
● 從2022年Q1直線電機(模組)廠商表現預估全年尚且樂觀:我們近期了解到部分TOP廠商一季度業績增長率保持兩位數,并表示雖然因為電子、機床行業訂單萎縮導致增長率和去年同期相比是有放緩,但其它行業需求依舊在保持較高增長,目前對全年增長看漲。
第三問:直線電機市場的廬山真面目到底如何?
前文述說了直線電機市場最新的變化,相信讀者也很好奇,直線電機市場到底有多大?過去幾年發生了什么變化?未來會如何成長?MIR 睿工業將在下文簡要介紹直線電機市場的幾個顯著特點。
根據MIR DATABANK 數據表明,2021年中國直線電機市場規模近40億元, 增長率創歷年新高!
1、2021年直線電機整體市場飛速增長且高于其他主流運控產品市場(如伺服、控制器)增速。
2018-2025E 直線電機整體市場規模及增長(M RMB)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MIR 睿工業認為,2021年國內直線電機市場的增長因素有:
● 國家對新能源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上海外疫情的嚴重,促使國內OEM行業普遍向好,直線電機的幾個主要下游行業電子、機床、半導體、光伏、鋰電池等需求的高速提升。由于行業應用機型的限制性,例如電子行業,部分精密點膠機對于精度要求非常高,普通伺服難以滿足高精度要求,所以會使用直線電機。行業應用機型的增加也有帶動直線電機市場的增長。
● 市場需求的擴大和直線電機供應商間的激烈競爭,使直線電機價格不斷下降,客戶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促進了市場的增長。
2、直線電機模組依舊為市場主流產品模式。
2018-2025E 直線電機整體市場規模及增長—分產品(M RMB)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 客戶方面:客戶使用時是需要成套使用模組產品的,下游客戶多數集成能力比較弱,更傾向于購買直線電機模組,并養成采購習慣。客戶的集成化能力的提升因為直線電機市場定制化市場的特點而受到限制,未來直線電機市場還是以直線模組為主流銷售方式。
● 價格方面:產品價格整體在走低,整體購買模組產品有時比客戶自己分別買電機、驅動器等配套產品自己集成模組更有性價比優勢。
● 供應商方面: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直線電機單品供應商處于技術話語權劣勢方,供應商在銷售時更愿意以直線電機模組形式銷售,可以增加客戶粘度。
3、龍頭企業地位穩固,突破1億大關的廠商數量增多。
2021年直線電機分供應商市場份額(M RMB)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直線電機業績突破1億大關的廠商已增至10家(上圖橙色底框廠商),且國產品牌勢頭強勁,國產品牌占比近一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