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裁員比以往來得都要慘烈:不只是某一個垂類或者巨頭,百度、騰訊、滴滴、京東、美團等大廠接踵而至,規模不小,更不要說悄無聲息整建制裁撤的中小公司;員工的遭遇也出人意料,有產假期間被HR通知解約的,有離職補償協商不成被公司抓住小辮子辭退的,甚至還有公司不愿意支付離職補償逼迫員工自行離職的……和過去幾年人人都在大談夢想、渴望成就一番事業的互聯網時代,可謂是天壤之別。
這被稱為“互聯網寒冬”,背后的原因連被裁員工都能說明白:互聯網增長紅利逐漸消失,整個行業過了野蠻增長的階段,進入平穩期。很多公司都放棄了長期燒錢的業務,有的事業部甚至被一鍋端。還有一些業務雖然盈利,但整體的投入產出比不高,部門也會按照一定比例進行人員優化,以降本增效。
實際上,互聯網大廠的經營情況并沒有大家哀嚎的那樣慘烈(當然不包括業務本身出問題的公司):騰訊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16.2%;美團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56%,交易用戶數同比增長35.2%,活躍商家數同比增長29.2%;快手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37.9%,線上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長95.2%;媒體報道稱,字節跳動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70%。
看明白了吧,裁員并不是互聯網的寒冬,只是互聯網人的寒冬,幾千萬人從事互聯網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這個時代,技術和產品不再能夠迅速幫助公司形成壟斷優勢。新互聯網三巨頭TMD(字節跳動、美團、滴滴)與上個時代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相比,最擅長的就是打仗——即使到現在,BAT的戰斗力也很難說出眾。BAT是依靠技術和產品形成壟斷優勢的產物,在移動互聯網早期,騰訊和阿里巴巴依靠其積累下來的產品優勢搶占了先機,從而得以退居幕后,成為戰場的資本大佬,在今天并列為國內互聯網雙雄。
其實它們也曾被裹脅著加入戰爭,但在親自參與的戰爭中,這兩家巨頭也并沒有足夠的勝算。比如在信息流和短視頻的戰爭中,騰訊對字節跳動毫無招架之力;在O2O和直播電商的戰場,阿里對美團和字節跳動的挑戰也難言成功;至于百度,先機沒搶到,戰爭也基本未打贏過,昔日BAT的名號早已名存實亡;快手則更有意思,雖然是新時代的獲益者,但完全是上一個時代的公司——依靠技術和產品而不是打仗贏得市場,在后續短視頻、直播、海外化的戰場上都輸得一塌糊涂。
這個時代,決定戰爭走向的因素非常具體:是否比對手營造出更大的聲量和影響力讓更多用戶使用,價格是否能比對手更低且持久,是否能在特殊時間段(比如春節假期)投入比對手更多人力物力提供服務……資金、人力以及對二者的組織調動能力決定勝負,技術和產品沒那么重要。當然,人才也不再重要。
這個時代,互聯網公司需要的不是創造性人才,而是一個又一個聽指揮能打勝仗的士兵,互聯網因此大踏步進入擴張期——一旦戰爭結束,最先被放棄的也是士兵。
裁員只是昔日戰場上的士兵被放棄了,是互聯網人海戰術時代的結束,而留下來的公司穩著呢——他們終于獲得了足夠的市場份額,取得壓倒性的競爭優勢。真正的壓倒性競爭優勢,就是不需要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進行具體的戰爭,依然可以大而不倒。
兩年前,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接受我采訪時提到的一個觀點,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大搜之下寸草不生。百度搜索一年有幾百億元的收入,改進一個算法,收入就能漲幾十億元,而深耕一個諸如健康、醫美等垂類,吭哧幾年做幾十億都不容易。這事太費勁了,所以百度沒有動力做。沈抖以百度現在有動力做垂類來表達百度移動生態轉型的決心,但仔細一琢磨又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容易賺的錢,誰愿意放棄容易賺的錢而選擇難走的路呢?
互聯網平臺經濟中,平臺本來就應該是“躺”著賺錢。互聯網能夠成為新的底層設施,靠的就是技術和產品創新形成壁壘,并通過規模效應實現收益遞增。無論Google、Facebook還是早年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都是依靠技術和產品創新帶來的規模效應迅速成長為巨頭,這與制造業有本質區別。
那么,新時代的互聯網小巨頭們形成足夠的競爭壁壘了嗎?雖然產品和技術沒有帶來足夠的壁壘,但依靠資本和組織能力形成的優勢,也可以算作壁壘。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繼續用肉搏戰的方式挑戰現有的小巨頭,但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與取得的收益是否匹配,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當滴滴與快的、滴滴與優步的網約車世紀大戰最終都以合并告終,ofo與摩拜的共享單車大戰沒有任何贏家時,還有資本愿意投入嗎?
新的肉搏戰不是沒有發生,只是沒有形成氣候。
無論是美團對滴滴的網約車大戰,還是滴滴對美團的外賣補貼大戰,都沒有如同當年他們所期望的那樣改變原有競爭格局。2018年,美團打車進駐上海一周,便高調宣布對司機和乘客的高額補貼政策,迅速獲得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但用戶早被教育聰明了:司機為了補貼刷單、中途退單,還有人使用“馬甲”車運營;乘客想要的不是更好的打車體驗,而只是打車不花錢……他們甚至都不是網約車真正的用戶,只是羊毛黨。當無利可圖的時,司機和用戶便不再活躍。戰爭匆匆結束,直到2021年滴滴App下架,網約車的競爭格局也沒有實質性改變。同樣,外賣市場的競爭格局也沒有因為滴滴補貼而有實質性改變。
在社區團購等新興領域,美團、拼多多、滴滴、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廠蜂擁而上,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市場已經不是當年的市場——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樣一個領域,靠高補貼迅速獲得全國范圍內壓倒性規模的市場,社區團購不能,新消費也不能。實際上,類似的事情在2015年之后持續上演,《沸騰新十年》記錄了比大家記憶中更多的互聯網戰爭:共享單車、知識付費、在線辦公、互聯網體育、二手車、無人貨架……很多戰場不僅沒能形成氣候,還快速被人遺忘。最近兩年,互聯網大廠中還能算得上戰場的業務幾乎已經沒有了。
互聯網戰爭結束了,如果幾年前,這還只是個讓人半信半疑的判斷,如今它已獲得足夠多的市場驗證。
就這樣,小巨頭們終于得到了自誕生之日起一直夢寐以求的市場規模,獲得壓倒性的競爭優勢。過去它們受到太多的戰爭困擾,大而不強。這個問題對比成立10年的百度(沒有經受過多戰爭困擾)和成立10年的美團就能夠一目了然:2011年百度運營利潤率為53%,2021年美團運營利潤率為-13.2%。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美團外賣業務利潤增長了118%,年度經營利潤率為6.4%;到店酒旅業務的利潤同比增長72.2%,年度經營利潤率為43.4%;以社區團購以及美團買菜為代表的新業務虧損同比擴大253.8%,主要來自人員工資、推廣支出以及外包和物業等,這些支出都與戰爭強相關,而戰事基本結束的外賣和到店酒旅業務正在呈現向好發展。當競爭格局再穩定一些,公司需要投入的人力、推廣等支出還可以繼續壓縮,利潤率也就更好看。
換句話說,大廠的財報會越來越好看,這并不意味著大廠員工越來越安全。
互聯網平臺“躺”著賺錢時候終將復現,當然不排除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平臺倒在競爭的最后階段,巨大的人力成本如同戰爭后遺癥一樣成為平臺“躺”著賺錢的最大阻礙。
互聯網的明天會怎樣?對于員工來說,它將是一份錢多活少的工作,像曾經的外企一樣,只是很多人撐不到黎明前。大家常常把互聯網擴張期稱為紅利期,其實除了少部分因公司快速成長獲得財富增值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只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士兵,賺了一份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資而已。
所以,互聯網作為一份錢多活少的工作紅利期還未到來。可問題在于,你能在一家業務穩健的公司中熬過這段調整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