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突然爆發的雙碳行業,人才從哪里來?

時間:2022-04-11

來源:

導語:“碳達峰、碳中和”(下稱雙碳)目標在2020年9月設立后,經濟社會轉型隨之而來,相應的人力資源轉移也在悄然進行中。

  與多個行業裁員收縮形成鮮明對比,雙碳行業規模正在急劇擴張。2021年,一家成立十余年的碳咨詢公司一改員工數量每年增長10%左右的歷史,實現人數翻番;全國碳市場管控的火電企業均新增了數個甚至數十個碳排放相關崗位;一些原本未涉及碳相關業務的第三方服務機構,例如四大審計師事務所,也紛紛設立或者擴大了碳相關業務部門。

  《財經十一人》綜合多方信息了解到,雙碳相關從業者已從此前的約1萬人,增長至目前的10萬左右,2025年預計相關從業人員數量會增長至50萬~100萬人。

  2021年3月,人社部增列碳排放管理員作為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第四大類新職業。但碳排放數據管理、碳市場交易等相關領域尚無大專院校對口專業,而社會機構的各種培訓層出不窮,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打著碳排放管理人員資質培訓的幌子詐騙的案例。

  目前,主管部門已開始推動碳排放管理員職業建設相關工作,力圖加快和規范雙碳人才隊伍建設,例如推進職業培訓教材編制工作,在多家高校設立相關專業等。

  “如同能源轉型勢不可擋一樣,雙碳行業必將吸引巨量的人才流入。”一位在雙碳領域深耕十多年的資深人士,更加堅定看好行業未來。

  一、需求劇增

  受疫情影響,今年金三銀四的招聘旺季并不如往年火爆,但雙碳相關職位需求異軍突起。求職招聘平臺獵聘網發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業趨勢大數據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的熱門細分領域中,新發職位同比增長最多的是碳中和領域,同比增長408.26%。

  去年,雙碳相關職位的需求數量和薪酬就已雙雙上漲。據獵聘網統計,2021年,碳排放相關新發職位需求同比增長753.87%。碳排放新發職位的企業招聘平均年薪也逐年增長:2019年為15.36萬元;2020年為18.53萬元;2021年為25.55萬元。

  存量企業增加招聘數量的同時,新增企業注冊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企業工商信息查詢平臺企查查給《財經十一人》提供的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碳排放管理相關企業現存1516家,2020年的注冊量是128家,2021年的注冊量是295家。碳資產咨詢相關企業現存537家,2020年的注冊量是15家,2021年的注冊量是73家。

  綜合來看,雙碳相關人才可分為三個維度:頂層設計層面、技術科研層面,以及具體的碳資產管理運營層面。中創碳投教育咨詢公司高級研發經理劉焰真對《財經十一人》表示,頂層設計層面不僅指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門需要有雙碳專業人員,各大企業尤其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業,也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在技術科研層面,減碳、增匯領域需要跨學科的綜合知識,過去的相關技術和科研工作需要深化與調整,以適應新的雙碳目標。

  碳資產管理運營層面的人才則是當前最緊缺的領域。劉焰真說,碳資產管理運營的人才需求分為碳排放數據核算核查、碳市場交易、碳金融分析三個方面。自開啟全國碳市場建設以來,全國兩千多家發電企業都經歷了碳管理人才隊伍從無到有的過程。隨著全國碳市場正式交易的啟動,碳資產管理涉及的金額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億元,未來還將涵蓋期貨交易、金融風險管理等專業門檻較高的領域。從業者不僅數量上將劇增,知識門檻也將逐漸提高。

  一家華東地區的中型電力集團碳管理部門負責人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公司碳管理部門在近兩年里從無到有,目前已有三十多人,今年計劃還要新招聘十幾人。未來隨著發電機組規模的擴張,碳相關崗位人數還將繼續增長。

  大型火電企業的碳管理部門不僅要完成碳市場的履約,還要兼具碳資產管理、咨詢服務等功能。作為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碳資產管理的專業服務公司,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近兩年的碳管理人員數量年增長率超過50%。該司董事長魏子杰告訴《財經十一人》,公司對碳交易方面的崗位需求大增,同時碳管理、碳咨詢等崗位人才也較為緊缺。

  以碳咨詢崗位為例,其屬于碳排放核算和資產交易的交叉學科,既要熟悉控排企業生產工藝流程、能夠編制溫室氣體減排項目設計文件,又要懂得資產管理的基本知識,還需要對碳市場運行規律和衍生方向有較深入的理解,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單靠短期培訓或理論學習很難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

  除了碳市場管控的火電企業,未來即將納入碳市場,或者與產品與碳排放關聯密切的企業,都已在招兵買馬。國內頭部互聯網科技公司都已宣布或在制定碳中和計劃,紛紛部署了雙碳領域的人才。在各大招聘平臺以碳排放、碳交易等信息搜索崗位,都能發現大量需求,覆蓋行業五花八門。

  二、供給不足

  由于人才培養需要一定周期,2021年突然爆發的雙碳人才需求遇到了供應的瓶頸。

  此前,全國各大院校幾乎沒有開設雙碳或者碳市場相關的專業,人才培養渠道主要是社會培訓、企業自主培養,具備實際操作經驗的人員也十分緊缺。

  中國的碳相關人才積累始于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隨之誕生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即歐盟碳市場管控企業向不發達國家的碳減排項目購買減碳量,以抵消其自身排放量的機制),使得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國際碳減排項目,目前深耕碳領域的業內人士幾乎均源自當時的CDM項目。

  2013年之后,歐盟停止向中國等國購買減排量。中國當時為數不多的碳相關從業者大量流失,余下的從業者轉入中國2013年以后陸續開設的區域碳市場。直到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前,碳相關從業者保持在相對穩定的1萬人左右。

  全國碳市場覆蓋的碳排放量和企業數量是區域碳市場的十多倍,相應的人員需求倍增;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覆蓋的行業和企業還將擴容,人才需求更加緊迫。而且,全國碳市場僅是實現雙碳目標系列政策工具中的一項,雙碳目標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但現實是,具備雙碳的理論知識的人員和具有實際經驗的人員都遠不能滿足需求。

  2021年3月18日,人社部將碳排放管理員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儀式》,成為18個新職業之一。碳排放管理員的定位是:從事企事業單位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咨詢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該崗位概念包涵較廣,在實際情況中,核算、核查、交易、咨詢等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獨立的專業崗位,且專業技能要求都不低。

  以看似門檻較低的核查員為例,該崗位要求從業者具有解決跨領域問題的能力,需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能夠監測碳排放現狀,統計核算碳排放數據,核查碳排放情況。一位從事核查業務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財經十一人》,一位優秀的核查人員必須是一個嚴格的時間管理者,兼具跨領域的知識,且具有很好的現場觀察處理檢查能力。這樣的人才現在都是香餑餑,許多公司都在挖這方面的人才。

  這就給了社會培訓市場巨大的機會。諸如“碳排放管理師”等類似的培訓廣告如雨后春筍涌現,培訓費用從幾百至幾萬元不等。

  一位組織相關培訓班的工作人員告訴《財經十一人》,基于市場需求較大,公司從2021年年底開始組織雙碳相關培訓班。參與培訓的人員既有公司內部轉崗、技能培訓的人員,也有行業之外想通過培訓進入雙碳行業的人員。學員培訓結束后可獲得相應證書。

  還有人瞄準雙碳人才供需矛盾的機會,打著各種碳排放管理師培訓之類的幌子圈錢,多個社交平臺上可搜到有關的培訓騙局。例如,重慶某男子看到一則關于碳排放管理師培訓的廣告稱,交錢即可獲得碳排放管理師證書,持證后不用上班,把證書掛靠到相關公司一年就可以賺取十幾萬元工資。該男子交了兩萬多元培訓費后,培訓機構聯系人卻失聯了。

  即使是真實的培訓,學員獲得的證書也只是職業技能培訓證書,并不是具有從業資質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劉焰真表示,中國目前尚無有關碳排放管理員的從業資質考試,也沒有官方的培訓課程體系,計劃參加培訓的人員要注意甄別。各類培訓班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對相關行業的了解,有的是入門級的學習,有的是進階學習。任何宣稱可通過培訓獲得的類似就業、收入等承諾,均涉嫌虛假宣傳。

  三、矛盾何解

  實現雙碳目標,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執行,目前的雙碳人才隊伍建設都還處于初級階段。短期內供需矛盾較大的狀況難以避免,目前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系統性的人才隊伍建設,為未來三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基礎。

  對相關企業來說,在沒有特定對口專業的人員可招聘的情況下,只能從相關專業招聘后自行培養。比如,熱能動力、化工、林業、經濟、金融等多學科領域,都是雙碳相關的專業。

  雙碳理論知識層面的專業人員培養,最主要的還是要依賴各類大專院校。教育部門已經在積極推動各類院校設置雙碳相關專業。清華大學于2021年9月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該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說,該研究院將轉變學科單一發展的慣性,發揮學校基礎研究深厚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加快突破碳中和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此外,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四所院校已增設了“碳儲科學與工程”專業,包括碳匯與碳資產管理等領域。

  對于眼下最緊缺的碳資產管理運營人員,業內人士則建議主管部門加快職業資質認證和管理,希望人社部建立雙碳人才的資質認證體系,出臺如分等級的“注冊碳排放管理員”、“注冊碳交易員”、“注冊碳核查員”的資質認證。同時對社會培訓機構加強管理,包括對培訓師資和培訓內容的管理,對于具有培訓資質的培訓機構發放牌照等。

  魏子杰說,核查機構是碳排放核算和減排項目量化合規的最后防線,所屬核查員的判斷直接影響企業排放量、配額量和減排量。建議參考財務審計行業建立注冊核查員機制,加大對核查員和核查機構的能力建設和監督考核。

  碳市場的主管部門已在編制有關碳排放管理員的職業申報建議。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將從三方面推動碳排放管理員職業建設:

  一是推進碳排放管理相關新職業的設立,促進形成完整的職業體系;

  二是研究制定《碳排放管理人才隊伍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提升碳排放管理人才隊伍能力的工作目標、工作措施、重點工程和項目等;

  三是指導碳排放管理員職業協作組盡快完成職業培訓教材編制工作,加快編制《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大綱》《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題庫》。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