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供應結構持續轉型政策推動下,如何促進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雙碳”政策落地以來,節能降碳成為行業共識。發展風電光伏產業,對減少碳排放、優化能源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
3月2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能源供應結構持續轉型
《意見》提出,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電能替代電量18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2.2%左右。
在能源供應結構持續轉型政策推動下,如何促進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風光為基礎,煤電作支撐
風電光伏雖然屬于綠色清潔能源,但仍需要煤電作為支撐。風電光伏建設一般布局在風能、光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需要大量的面積,同時風電光伏易受天氣影響,發電量不穩定,為保障供電系統的平穩運行,通常會采用煤電進行調峰。
《意見》也指出建設以大型風光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資源為前提,儲能是關鍵
實現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除了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還要攻克儲能難關。儲能元件在獨立式光伏發電系統中不可或缺,太陽輻射能量經過光伏陣列首先被轉換成電能,然后由電力電子變換器變換后給負載供電。同時將多余的電能經過充電控制器后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儲能裝置中。
我國的電網是基于火電特性建設。電量通過電網直接供給用戶,缺乏針對風電光伏的儲能系統。因此,發展電化學儲能、電磁儲能和壓縮空氣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技術,將成為風電光伏發展的必由之路。
因地制宜,合理優化產業布局
我國地大物博,但發展風電光伏不能“一刀切”,要結合產業特點和地區優勢合理布局。
光伏發電是利用光伏電池板,在接受光照射之后,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而風力發電則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它是用電磁感應的原理來實現的電能轉換,從轉化率上來看,風力發電要更高一些,光伏雖然技術很成熟,但是轉換率較低。風電需要大量的占地面積,而光伏發電對光熱資源的要求較高,因此,在發展風電光伏產業的時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的優勢。
風電光伏能否取代傳統煤電?
從資源分布上來說,我國風光資源豐富,如果能突破儲能技術障礙、解決長線運輸損耗的問題,就能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當前我國的煤電裝機占比已經低于50%,而風電和光伏的裝機以每年6000萬千瓦的規模遞增,預計到2030年實現總裝機13億千瓦。從裝機規模上看,風電和光伏發展勢頭迅猛,采用光伏發電并網,風電和光伏+儲能模式有望在未來取代傳統煤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