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汽車技術及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汽車駕駛自動化正為人們提供更加安全、舒適以及順暢的出行方式與物流解決方案。當自動駕駛功能逐漸成為汽車的標配,自動駕駛背后的硬件——激光雷達,也從幕后站到了聚光燈前。激光雷達已被廣泛應用于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導航,以及在機器人、無人機的避障領域。
隨著近年自動駕駛技術關注度不斷增長,2021年11月25日,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在北京正式啟動。百度和小馬智行、滴滴宣布推出自動駕駛汽車服務,這標志著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從測試示范邁入商業化試點探索新階段,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步伐開始加速。
目前,上海、廣州、長沙、滄州等多地已經開放自動駕駛常態化運營。在各地紛紛試水自動駕駛的背后,是我國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技術標準制定、準入管理等方面的齊頭并進,這同時也加速自動駕駛車載傳感設備——激光雷達,市場需求升溫,產業路徑逐漸明晰,產能釋放加速。
有業內人士稱,2021年是激光雷達“上車”元年。隨著高性能車規級激光雷達在性能、成本、穩定性以及供應鏈體系等方面均日趨成熟,有能力滿足自動駕駛汽車量產需求。激光雷達市場認知和應用規模或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根據行業預測,2025年車載激光雷達市場有望達到187.6億元,2021-2025年CAGR為420%。
激光雷達是ADAS進階的車載傳感設備,相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其能夠更準確地感知周邊環境的三維信息,探測精度在厘米級,可以更準確識別出物體輪廓、距離形成3D點云,為自動駕駛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保障。日前,蔚來、小鵬、威馬、智己、長安、長城、埃安、理想、極狐、阿維塔等車企均已發布搭載激光雷達的新車型。
實際上,同攝像頭和無線電雷達傳感器比較,激光雷達的重量、尺寸、功耗和成本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優化升級空間,各技術路線也還處在同步探索的階段,比如從體積龐大的機械式激光雷達,向體積小巧的半固態/固態激光雷達升級或集成在單個芯片上;不斷提高測量距離高分辨率,減少功耗和成本等。
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制定的路線圖,到2025年,我國高度自動駕駛汽車要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2035年,高度自動駕駛汽車要實現規模化應用。屆時,自動駕駛車載激光雷達市場需求廣闊,并將進一步釋放超高成長性,雖然還存在技術瓶頸,但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