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興在美國又惹官司?
3月23日,中興通訊發布公告,近日廣受關注的中興在美國德州法院接受聆訊一事有了結果,中興通訊收到美國法院的判決,對中興通訊的緩刑期到2022年3月22日正式結束,不再延長。
此前,據路透社等外媒報道,中興因一起數年前的簽證案接受聆訊。
根據該簽證案起訴書,中興通訊在新澤西的一名前研究總監余建軍和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華裔教授張繼昆被指控至少在2014年至2018年間密謀將中國公民帶到美國,在中興通訊進行研究。這些中國公民持J-1簽證來到美國,持這類簽證可在佐治亞理工學院這類機構工作和學習,但據稱他們在新澤西為中興通訊進行研究。
因此,2021年3月,美國司法部以“張繼昆利用自己的教授職位,與新澤西余建軍一起串謀實施簽證欺詐、串謀實施電匯欺詐和電匯欺詐”對他們進行起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余建軍曾經擔任中興通訊美國子公司研究總監,在位于新澤西州的研究室工作,但案發時已離職多年,中興并未因此案件受到任何指控。
但因為2017年中興和美國司法部的和解協議中,雙方同意設立一名獨立監察官進行監督,任期至2022年3月22日結束。此次中興被聆訊,用華爾街日報的話說,這是“達拉斯的律師”(該獨立監督官)想要通過延長中興的緩刑期謀取更多利益。
雖然那名“達拉斯的律師”企圖延長中興通訊緩刑期的陰謀最終破滅,但放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美國一再動用司法資源糾纏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這值得我們深思。
02. 美國制裁的真相是什么?
從國家層面看,近年來中國高速發展是美國一直針對我們的根本原因。
從歷史上看,制裁“老二”是美國的國家策略。翻開美國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曾針對過英德、蘇聯、日本這些世界老二。其中,對蘇聯和日本的壓制最為殘酷。
二戰之后,蘇聯取代英德成為世界新的“老二”,這讓美國深感不安。美蘇之間的霸權爭奪從古巴導彈危機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最終以蘇聯解體、蘇共丟失政權而告終。
如果說美蘇爭霸多少還帶有意識形態之爭,那么蘇聯解體后,作為美國小弟和盟友的日本在成為世界第二后,同樣難逃美國的針對,就值得我們深思了。早在1985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迫使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兌美元急劇升值,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至今未能翻身。
由此可見,美國對“老二”的打壓,并不會因為意識形態和站隊而改變,中國不應抱有任何幻想。
日本在“失去的20年”之后,2010年中國名義GDP總量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這同樣引起了美國的高度警覺。特朗普時期,以“美國利益優先”為借口,發動一場全球貿易戰,中國成為其主要打擊目標,其終極目標是阻止中國經濟發展壯大。
從企業的角度看,美國一再糾纏中興的背后,是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
美國最看重的還是科技,因為這代表未來的競爭力,科技可以用于軍事,也可以改變金融體系。《中國制造2025》對于未來科技版圖的規劃,讓美國政府感受到了壓力。這之后的劇本我們都知道了,貿易戰只是個導火索,是借口,美國政府指向的,還是中國在科技領域可能獲得的競爭優勢。某種程度上說,中興、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是在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受過。
從宏觀角度看,中興庭審是這一輪美國制裁中國高科技企業行動中的一項。從持續數年的中美貿易戰過程來看,中國科技龍頭企業凡是能威脅到美國科技競爭優勢的,被制裁幾乎不可避免。
可以預料的是,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美之間在科技、金融等幾乎所有領域都將全面競爭,美國針對中國企業也還會繼續做妖,這個是長期斗爭。
03. 被貿易戰驚醒的中國企業
對中國企業來說,制裁雖然有陣痛,但還能忍受和堅持。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企業的發展各種卡脖子,才真正驚醒了中國企業。
一方面,中美貿易戰之后,中國公司更加注重合規,融入世界的前提是融入世界規則。以中興為例,雖然巨額的罰款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2018年之后,中興堅持將合規視為公司戰略發展的基石和經營的底線,并將“系統性的風險預防”與“商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司深化合規的內驅力,在規則研究、規則內化、嚴格執法和合規文化等方面全面開展合規體系構建。
這也才有了此次面對美國司法糾紛,堅決維護本公司的合法權益的勇氣和底氣,根源在于企業經營更加規范。
另一方面,因為受美國芯片等高科技領域卡脖子影響,中國科技企業更加注重研發,注重專利,中興、華為、小米、格力等科技企業、制造業企業,都逐年加大研發投入。
歐盟發布的2021年全球產業研發投入2500強報告顯示,中國上榜企業數量明顯提升,排名穩居全球第二。在250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為597家,比上年增加61家,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的779家。其中,華為、阿里、騰訊、百度、中興等企業位居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前15名。
同時,雖然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與其他重要國家和地區還有一定差距,但中國上榜企業總研發投入占比顯著提升,研發投入增長率位列全球第一。中國上榜企業研發投入占比15.5%,比上年的13.1%提升2.4個百分點;美國占比37.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受新冠疫情影響,大部分上榜企業的研發投入增長率有所下降,而中國上榜企業研發投入在逆境中依舊強勢增長18.1%,位列全球第一。
此外,中美貿易戰之后,很多中國科技企業更加懂得如何利用這一波制裁贏得企業發展的先機,化被動為主動。特別是處于制裁風暴中的中興、華為、小米、大疆等企業。
2021年1月,小米被美國列入“中國軍方公司”黑名單后,它就堅決地將美國國防部告上法庭,歷時四個月,它最終勝訴,被移出美國制裁清單。
2019年華為起訴美國“違反了立法的正當程序原則,涉嫌違法”。2020年字節跳動子公司TikTok起訴美國政府的不公正對待。
2021年4月2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籮筐技術也向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區法院提交申請,阻止美國國防部在3月9日將籮筐技術指為“中國涉軍企業”命令的執行,并在5月5日獲得法院批準。
同年5月21日,與小米一同被制裁的廣東高云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區法院向美國國防部、財政部、國防部長奧斯丁、財政部長耶倫以及總統拜登提起訴訟。
中國科技企業的堅決反擊,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正演變為中國企業面對強橫的美國政府展開司法維權的一大戰略步驟。
04. 中國清醒
自1979年中美建交和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以來,兩國之間的貿易發展迅速,但也摩擦不斷。美國尋求的是像歷史上擊敗英、德,肢解蘇聯,遏制日本一樣的結果。
面對美國的貿易戰,我們要保持清醒。
首先是要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依然是主流,中國不能和世界脫鉤,不能重新走回閉關鎖國和自嗨的死胡同,要主動融入世界,做全球化的生意。
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史的專家普遍認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經濟得益于三個紅利,即80年代開始的開放紅利,90年代農民工進城開始的人口紅利,以及2000年之后的世貿紅利。我們要不斷凝聚共識——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從最近羅馬會議、習主席與拜登總統的通話,我們也可以看出中美關系緩和的趨勢。要利用好、把握好這樣難得的機遇。
其次是要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共同富裕、鄉村建設,還是數字經濟、實體經濟都需要大企業支撐。如果說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那么各個領域的大企業就是國民經濟的動脈血管和骨架。我們還需要凝聚一個共識,那就是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全力支持中國企業的發展。
再者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企業要參與全球競爭,就得踏踏實實地加強自己的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做好公司合規建設,只有這樣,在面對不公正的競爭時,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歷史可能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興事件之后,華為因為5G發展被歐美卡住芯片的脖子,華為海思能設計出性能優良的芯片,但中國制造業無法加工制作。在過去的20多年里,我們把太多的錢投入到了消費和娛樂領域,因為那里可以講很多見效快的成長故事,但對于真正決定國家強盛的風險高但見效慢的產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可能也是導致中國公司被卡脖子的真正原因。
因此,被制裁可能也不完全是壞事,至少中國企業開始清醒,國民開始清醒,政府在支持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上也更加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