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巨頭攪局AI芯片

時間:2022-03-16

來源:

導語:回溯以往,遠到中興芯片事件,近到華為“制裁令”等等,國內企業一次次慘痛的經歷無不在痛訴芯片行業嚴重受制于他人的現狀。

  如今,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已成芯片領域的新一股風潮,有不少互聯網企業正摩拳擦掌,希望領先一步搶灘登陸AI芯片市場。目前,在國外已經有谷歌、微軟、亞馬遜等互聯網企業接連推出了自研芯片,在國內有BAT、字節跳動等巨頭也相繼涉足進入AI芯片領域。

  回溯以往,遠到中興芯片事件,近到華為“制裁令”等等,國內企業一次次慘痛的經歷無不在痛訴芯片行業嚴重受制于他人的現狀。雖然現在國內的寒武紀、地平線等企業近兩年來在AI芯片的發展上越發拔尖,但也仍未改變技不如英偉達、英特爾等大廠的事實。

  至于國內BAT等企業入局AI芯片行業,且不說最終取得成績如何,單憑其一路燒錢造勢的打法也為AI芯片市場引來了不少“活水”。

  集體攪局,戰火四起

  眾所周知,在當下有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等風浪接踵而至,不斷激起市場對AI芯片的需求,另外在國內還有相關利好政策作為AI芯片產業發展的背后推手。就這些方面來看,AI芯片的確是門好生意,同時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有眾多資本會節奏一致地向AI芯片領域集中。

  當然,從互聯網巨頭們的角度出發,其涉足AI芯片的原因遠不止此。

  進入AI芯片領域,互聯網巨頭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AI實力。更重要的是其自研芯片應用于自己的平臺,一方面可以減輕對其他供應商的依賴,另一方面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關智能產品的開發成本,促成更多智能產品構建良性的商業閉環。這些或許才是互聯網巨頭們集體進入AI芯片市場的關鍵點。

  這么來看,入注AI芯片行業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意義非凡,也難怪巨頭們一直以來都在急于融入到AI芯片市場當中。特別在近年來,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沖擊AI芯片市場的急切感愈加強烈。

  2021年百度昆侖芯2發布即實現量產;阿里平頭哥2019年首發AI芯片“含光800”,迄今為止卻已覆蓋了阿里內部拍立淘、智能服裝設計、搜索和廣告推薦等多個應用場景;而騰訊則從2018年開始對燧原科技進行多輪投資之后,在2020開始自立門戶下場造AI芯片。

  也正是因為最近幾年互聯網巨頭們在AI芯片領域的動向越發頻繁,讓更多資本越來越相信“AI芯片行業有肉可吃”。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21年,便有超40家AI芯片企業拿下新融資。可見,AI芯片已成功上位為資本新寵,多方博弈也愈演愈烈。

  不過對于大多數初創企業來說,AI芯片的成本問題仍舊是束縛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對互聯網巨頭們而言,資金支出這塊不是太大的難題,所以同樣是作為AI芯片領域的“后來者”,巨頭們前進的步伐明顯要快些。但要與國內的寒武紀、海思等玩家,甚至是國外的英偉達、英特爾等企業在AI芯片賽道上并肩而行還有許多關卡需要攻克。

  巨頭也有難言之隱

  時至今日,AI芯片已經完全跳脫出起初的概念炒作階段,現在各家的斗爭重點是落地產品的技術、場景及生態,但在這些方面,互聯網巨頭貌似還有些許不足。

  其一,論技術經驗,互聯網企業在造AI芯片方面,相比于國外專門研發及制造芯片為生的企業來說并不占優勢。況且,現在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們所謂的造AI芯片,也只是停留在設計和應用層面,從落地到制造基本還是靠代工為主。

  而目前擺在互聯網巨頭們眼前的事實是,國內AI芯片廠商在制程工藝上與國際水準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AI芯片制造上還存有短板。

  其二,大部分的互聯網巨頭都是造自家產品的專用AI芯片,容易形成各家產品間的使用壁壘,不利于生態的搭建。

  相比之下,長期以來走通用AI芯片路線,之后又面向云、邊、端三大場景研發AI芯片產品的寒武紀,目前已能覆蓋到視覺、自然語言理解、傳統機器學習等高度多樣化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由此一來,寒武紀們與互聯網巨頭們在關于AI芯片的生態搭建能力比拼上高低立見。

  種種問題牽制著互聯網企業占領AI芯片市場的步伐,面對越發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互聯網企業們需要更加完善好AI芯片業務的整體運作系統,盡快加快腳程,深入走進市場當中,否則造AI芯片也只是“自嗨”。

  總之,就目前來看互聯網巨頭們在AI芯片領域上并沒有真正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還需另辟蹊徑才能在AI芯片市場上實現彎道超車。

  發力云端,抄道追趕

  不難發現,像地平線、依圖科技等近年來在AI芯片行業名聲大噪的企業,都是終端AI芯片細分賽道的強手。

  例如地平線征程系列AI芯片已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終端領域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績,據甲子光年數據顯示,地平線首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2,前裝出貨量于2020年11月便突破了10萬片。除此之外,華為、小米等硬件廠商也開始自研在智能平臺、手機、駕駛等消費電子的AI芯片。

  可以看到,當前國內的終端AI芯片細分市場已經云集了各路大佬,而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作為AI芯片的“初生牛犢”,半路從“虎口”搶食的難度較大。或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紛紛開始轉向到云端AI芯片細分賽道,從巨頭們的實際發展情況看來,這并不失為明智之舉。

  首先BAT三者本身有龐大的數據和流量加持,其次還有強大的云計算實力作為支撐,因此其在云端AI芯片領域,擁有著其他同類企業難以超越的天然優勢。

  所以在這個賽道上,BAT等巨頭們更有望和國內的寒武紀等AI芯片新勢力,以及國外的英特爾、英偉達等實力傳統芯片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可以猜測到,接下來互聯網巨頭們對云端AI芯片會更加專注。

  畢竟可以利用云端AI芯片賽道取長補短,填補在終端AI芯片的不足,促進整體AI芯片在市場中茁壯生長,同時可以避開各方巨頭在終端AI芯片市場中的尖銳鋒芒。或者準確來說,云端AI芯片將會成為互聯網巨頭們實現逆襲的一手好牌。

  或成AI芯片中堅角色

  按目前情況來看,縱使有AI芯片整體制造工藝水平略低、應用場景有限等不足,也難掩BAT等巨頭正在AI芯片行業頻頻出圈的事實。

  在AI芯片性能方面,互聯網巨頭依靠已推出的部分產品在AI芯片領域出盡風頭。據公開數據顯示,昆侖AI芯片能提供每秒260萬億次的定數運算性能。對比之下,英偉達的Xavier自動駕駛處理器的算力大概是每秒30萬億次,百度昆侖在算力速度上,已經趕上了國際AI芯片頭部企業的水平。

  除此之外,阿里平頭哥的含光800和騰訊的紫霄也有不少閃光點。據官方資料顯示,1顆含光800的算力相當于10顆GPU,相比傳統GPU算力,性價比提升100%。

  不可否認,BAT三巨頭的算力在AI芯片領域也已經上升為拔尖水平,所以在AI芯片產品性能比拼上,互聯網巨頭們也已經有了足夠的話語權。

  雖然現在仍有許多互聯網大廠整體的AI芯片業務發展情況遠不及寒武紀、華為海思、地平線等企業,但隨著互聯網大廠們擅長的云端AI芯片市場不斷成熟,再配合上算力速度、數據資源等各方面的優勢,它們未來有望成長為芯片行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