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水、氣、電三方面重大工程布局后,國家把視線投向了數據和算力。日前,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同時規劃設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標志著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
東數西算的概念
“東數西算工程”,指通過構建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簡單地說,就是讓西部的算力資源更充分地支撐東部數據的運算,更好為數字化發展賦能。
多家企業提前布局
在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印發文件之前,已有多家企業提前布局。比如騰訊云在重慶部署了兩個云計算數據中心,其中一期已于2018年6月投用,可容納10萬臺服務器,二期項目已經于去年年底完工,目前正處于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預計將于年中正式投用。
當前,華為云在中國布局了五大數據中心。其中,貴安、烏蘭察布是華為云一南一北兩大云數據中心,還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布局了三大核心數據中心。貴安數據中心可容納 100 萬臺服務器,是華為云業務的重要承載節點,承載了華為云和華為流程 IT、消費者云等業務。
阿里方面,張北數據中心已于2016年9月投產。該數據中心集群由阿里云聯數據中心、阿里數據港數據中心、阿里中都草原數據中心組成,采用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
東數西算如何建設新型算力網絡體系
東數西算工程通過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構建一種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指出,構建多層次的算力設施體系,要加快算力設施智能化升級,推進多元異構的智能云計算平臺建設,建設面向特定場景的邊緣計算設施,深入推進云網協同,實現計算資源與網絡資源優化匹配、有效協同。
國家總體算力提升,數據中心綠色發展
算力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力,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新焦點。截至目前,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已達500萬標準機架,算力達到130EFLOPS(每秒一萬三千億億次浮點運算)。隨著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持續滲透,全社會對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預計每年仍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東數西算“采用了集約化布局,國家整體算力水平提升。計劃建設10個數據中心集群,發揮區位優勢,支持發展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國家總體算力提升,而西部地區清潔資源豐富,大幅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有助于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利好云計算、大數據企業,市場空間有待挖掘
東數西算工程在提升國家總體算力的同時,對云計算、大數據相關企業也釋放了政策紅利:
1.政策明確集群內數據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達到65%以上,目前全國平均上架率在50%左右,給云計算企業產業鏈帶來巨大市場空間;
2.有效減少數據繞轉時延,能加快實現云網協同,提升企業平臺算力服務品質,助于終端企業享受更為便捷、易用的算力服務;
3. 大大降低了企業數據中心建設成本,減少了長途輸送費用,并且有效保障了數據中心能源供給,降低了電力成本,這樣相應的終端企業上云的投入也會減少,提升終端企業上云的意愿;
4. 通過集群的劃分保障了算力的合理分配,供需更加平衡,避免資源的浪費。
此外,國家“東數西算”指導實施方案中提到,在建設大數據中心算力樞紐體系時要堅持自主創新和安全可靠的基本原則,提升大數據全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基礎網絡、數據中心、云平臺、數據和應用的一體化安全保障。
小結:與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一樣,東數西算是我國一項巨大的資源調配工程,將成為我國數據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算力設施由東向西布局,將帶動相關產業有效轉移,有力促進數字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