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音樂+人工智能 AI能否代替藝術家?

時間:2021-11-04

來源:

導語: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各行各業在被替代的恐懼中,那么藝術創作,藝術家,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呢?

  由中央音樂學院(CCoM)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聯合主辦的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在北京開幕。開幕式暨交響音樂會也于當晚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奏響。指揮家朱曼攜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及青年音樂家們共同為觀眾獻上了一臺交響音樂會。

  音樂會在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的第四樂章《木星》中拉開序幕。除了小提琴家黨華莉獻上的《梁祝》、歌唱家王威、李思琦、王傳越、張文巍等演繹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能系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藝術與人工智能專委會主任李小兵創作的歌曲《我們》也在音樂會上唱響。

  這是一個關于科學與藝術的盛會,未來音樂人工智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通過全系師生的共同努力,音樂人工智能系在人工智能作曲、人工智能音樂表演與交互、智能音樂教育、音樂與腦科學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各行各業在被替代的恐懼中,那么藝術創作,藝術家,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呢?

  當下的AI熱潮其實都是在講“機器學習”、“深度算法”,更像是個統計學或數學的游戲。還遠遠達不到創造的概念。

  當下的AI確實在不斷調整藝術設計領域,很多AI設計Logo、Banner海報,快速制作工具就在不斷嘗試,通過大數據,不斷“學習”人類理解的美,并拼湊出符合人為認識的美觀。但所能達到的,也只是幫助設計小白完整工作任務。還遠遠達不到人類“創作”的概念。因為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作者理性與情感碰撞的過程。作者用嫻熟的技法,去表達他所想表達的情感、美感、意識、形態。

  所以,AI也許是個高效的,很好的技師,但絕不是藝術家。現在所謂的AI創作,其實都不是創作,而是模仿,是計算機數據輸入、算法、輸出后達到的作品。當然,對于平庸的創作者而言,他們模仿的能力,很有可能被AI取代。但那些真正在創作,在原創的作者,是沒有閱歷、沒有情感的AI所無法替代的。

  盡管機器可以通過“學習”累積“閱歷”,而機器學習所獲得的,只是為了特定任務所累積的知識點,或者說數據。遠遠達不到,人類個體繁雜龐大的閱歷沉淀。最后,我想說的是,人工智能還遠遠無法到達人類藝術傳作水平。但是作為我們這個時代設計師、藝術家,也完全有必要去了解AI,應用AI。嘗試新的表達方式,從而開辟出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風格。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