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發出抱怨之前,美方官員早已開出了“無法拒絕的條件”。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表示,美國政府已經要求供應鏈企業在規定時間內交出涉及庫存、訂單、銷售等數據。與今年上半年的表態相比,她的態度顯得十分強勢。
“如果你們沒有在規定時間內交出信息,我們會通過政策工具要求企業交出來,我們不希望走到那一步。但必要情況下,我們會采取行動。”
留給臺積電左右逢源的空間,已經所剩無幾。
01 復產復工乏力,白宮施壓芯片企業
美方官員之所以對臺積電步步緊逼,是因為他們完不成“績效指標”。
自拜登上臺開始,美國政府一直在通過行政令和行業峰會等方式,推動上游制造業發展。再借助“放水”的美元刺激下游消費。完成“經濟復蘇”的閉環。對于美國而言,汽車產業是美國制造的立足之本,現在國本最需要的,就是芯片。
今年8月,拜登就發布白宮行政令,要求2030年全美銷售的半數汽車為新能源汽車。與此同時,白宮邀請了通用和福特等傳統車企,要求他們“保就業、造新車”。由于沒被白宮邀請,馬斯克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了抱怨,側面體現了美方政策的“本土主義”。
美國車企對白宮政策的響應,卻顯得十分反常:一方面,福特在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修建電池工廠和汽車工廠,投資額達到114億美元,預計創造11000個崗位。另一方面,通用汽車卻在9月初宣布,北美15座裝配中,有8座裝配廠需要暫停生產。
生產停擺的同時,還要擴建廠房。對經濟復蘇而言,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美國企業舍近求遠的原因也很簡單:汽車生產沒有芯片。
今年九月中旬,本田就發出通知:日本工廠汽車產量將比原計劃減少6成,10月上旬減產約3成;斯柯達也宣布,捷克工廠9月底停產一周。戴姆勒公司旗下的卡車業務,也因為芯片短缺無法按時交貨。
芯片短缺引發的生產受阻,成為了拜登政府上任以來最大的產業難題。去年年底,拜登就簽署行政令,對供應鏈企業開展“百日審查”,解決產能危機。今年8月底,哈里斯在東南亞開展訪問,主要產業項目也是格芯(GlobalFoundries)的工廠擴建和英特爾越南工廠的復產。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經與芯片產業高度綁定。
前文中表態強硬的商務部長雷蒙多,自今年2月開始,已經先后主持三次白宮半導體峰會。在芯片短缺長期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雷蒙多也放棄了之前政商溝通的耐心。
“我不知道誰在過度占用芯片產能,也不知道誰沒有實現預期的芯片供給。”
“產業的全面透明度太低了,這種趨勢不可持續。”
雷蒙多的強勢表態,表明了目前美方針對芯片產業的最終態度:美國政府懷疑有人囤積芯片、減產抬價。因此要求芯片生產企業公開自己的商業信息,幫助政府恢復產能。如果有必要的話,各種制程的芯片制造需要回流本土,解決美國生產復蘇的相關問題。
作為一家“市場繞著美國轉”的企業,臺積電如果不想被卸磨殺驢,就需要交上一份投名狀。
02 施壓芯片企業亞利桑那建廠,難掩實際生產問題
臺積電的態度很配合,然而美方的執行環境很混亂。
按照目前的建廠計劃,臺積電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設一座300mm晶圓廠,2021年動工,2023年裝機試產,2024年上半年規模投產,直接部署目前最新的5nm工藝,規劃月產能2萬片晶圓。2021年至2029年的投資規模,也將達到120億美元。
然而亞利桑那的地理條件,卻不一定適合臺積電落戶。亞利桑那州位于美國西南部,南鄰墨西哥,西鄰加利福尼亞,三方共用科羅拉多河,并且氣候干旱。半導體產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水資源,臺積電落戶后的最大問題,就是“芯片和人搶水喝”。
自1996年起,由于水量不足,科羅拉多河長期面臨斷流的問題。雖然這一情況在目前有所緩解,但是美國今年遭遇嚴重干旱,聯邦當局也在今年8月宣布該河出現水資源短缺,明年將會出現斷水。
據科技媒體Verge報道,一家晶圓廠每天要耗費200-400萬加侖(約為9000-18000立方米)的高純度水。在亞利桑那州,農業用水總量占比一度超過70%,居民用水也排在更高的優先級。就算臺積電修成了工廠,也會面臨“開工就斷水”的窘境。
長期干旱帶來的不光是缺水,還有斷電。由于美國西部各州近些年的發展,當地用電量持續攀升。各州傳統用電來源中,科羅拉多河的水電是主要來源之一。但是長期干旱導致河流流量下降。各州需要重新分配電力,經濟相對一般的亞利桑那州很難獲得充足的供給。
今年5月,加州獨立系統運營商(CAISO)就警告稱,由于加州用電量激增,臨近各州可能停電。導致亞利桑那州圖森電力等企業強烈抗議。如果能源分配問題長期無法得到解決,以臺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企業,將無法實現連續穩定的生產,晶圓良品率也將大幅下降。
除了上述的基礎條件,亞利桑那還要解決人才供應問題。彭博社今年7月的一篇報道指出,該州長期以來,各類教育都有經費不足的現象。與臨近各州相比,當地經常缺乏教師和教室。在這種環境下,亞利桑那部分立法官員依舊對增加大學資助持反對態度。亞利桑那如何利用現有學校體系支持人才培養,將直接決定臺積電等工廠的長期落戶。
03 臺積電的平衡,無法滿足朝令夕改
舉家搬遷、被討清單,暴露出來臺積電“被美國牽著走”的困境。
每當中美產生貿易摩擦時,臺積電往往都是“左右逢源”的角色。一方面對美示好,另一方面要跟中國大陸做生意,尋求兩方之間的平衡。然而隨著美方經濟復蘇壓力的加劇,美國政府需要一家“可以被欺負”的企業轉移壓力。臺積電不論怎么示好,美方都無動無衷。
在美方要求“45天交出信息清單”,并懷疑芯片企業囤貨居奇后。臺積電僅用一個星期就做出了回應。據《經濟日報》報道,臺積電在《時代》專訪中透露,“送到工廠的晶片比用到產品的還多,這意味供應鏈中肯定有人在囤積芯片”。話外之音,不言自明。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近期演講中也表示,美國土地和電力便宜,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努力尋找合格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表面上來看,依舊是在給美國捧場,實際卻已經挑明了態度:臺積電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能靠美國人自己。
表面上來看,美國政府借助內部的行政令和企業峰會,以及奔赴各地的“芯片外交”。營造出了“全球芯片美國造”的氛圍。然而上述策略的執行,依舊是民主黨建制派的傳統作風:依靠強勢的外交系統讓全球企業靠攏美國,再加上政策力量對美國本土企業進行傾斜。
對于傳統行業而言,這樣的政策執行能夠起到“保守治療”的效果,《美國工廠》中的福耀玻璃就是其中代表。但芯片制造與以往相比,各個生產環節都依賴集中化的高技術生產,來實現整個產業的穩定供應。最終形成了“日韓搞化工原料,東南亞下游代工”這樣的區域性產業集群。
美方如果想把芯片制造搬回亞洲,首先思考的問題應該是“美國為了造芯片,到底要搬回來多少產業”。不過從目前臺積電美國工廠立項亞利桑那,以及三個月一次的半導體峰會來看。美國政府在半導體政策上明顯缺乏長期規劃,在產業振興上依舊停留在“營造氛圍”的階段。
對于目前的拜登政府而言,工廠缺水缺電不重要,修了工廠就可以。芯片如何生產也不重要,只要政府施壓,芯片就會變出來。與其說他們想建設自己的半導體產業,不如說他們是造勢熬過中期選舉。
按照目前拜登政府的產業政策規劃,早期的本地建廠和近期的要求清單。很可能是他們“政策逼供工具箱”的一部分。現在的美國要了工廠、又要設備。如果美方持續進行“強勢”的產業振興,未來有一定的可能“抄家”臺積電“充公”,或者截停臺積電運輸的貨船,甚至是成體系性的“合法收購”臺積電工廠。就算美方官員精神狀態相對穩定,沙漠中的芯片工廠也不一定能活下去。
以目前局勢來看,對于準備“打持久戰”的中方而言,美方的芯片產業動員結果處于預期之中,任何消極的行動都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不過對于毛利率掙扎在“50%及格線”的臺積電而言,顯然是一場胡鬧。半導體行業追求穩定,美方每次利用政策施壓,臺積電都要花費幾十億的公司資源維持平衡。考慮到臺積電在運營上長期面臨投資者的盈利壓力,臺積電在未來面臨“被美國拖垮”的風險。
頗為諷刺的是,臺灣方面還為美國的強勢表態做出了辯解:由于美方要求企業交出信息是“自愿性”的,將交由企業自行考量,而臺灣方面則會“看情況”再決定是否介入協調。
這也讓劉德音對未來臺積電的擴產產生了擔憂:臺積電原本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擴張產能,但是現在,他越看,越覺得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