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7月服務機器人生產增加值同比增長18.4%。未來,機器人技術所能夠創造的市值將是互聯網技術的2-3倍。
隨著行業發展的深入和拓寬,政策逐漸傾斜,更多巨頭入局,讓高科技行業成為薪資高地,吸引了越來越多高端人才加入。據太和顧問司南大數據平臺顯示,高科技行業的薪酬增長率正逐步向互聯網行業看齊,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
近年來,AI、AIoT(智能物聯網)、5G、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讓機器人的效率更高、能耗更低,機器人產品也更加靈活,受到了資本的青睞。2021年上半年,不完全統計顯示,國內機器人融資事件有94例,單筆融資額過億的有31筆,總融資額超過100億。
面對萬億的市場藍海,涌現了眾多專門的企業,也吸引了許多業務線眾多的大型企業和投資公司的入局。一時間,機器人行業異常活躍,頗有當年手機和新能源汽車興起時的火熱氣象。機器人,如今真正站到了風口之上。
有機構分析稱,機器人行業正逐漸走向成熟,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然而,當行業進入大規模成熟期,將會迎來新的挑戰。機器人三大零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中,國產化率整體不高,分別約為30%、22%、35%,許多卡脖子技術仍然未得到攻克。新裝機中,高達71%的零部件來源于國外,而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能達到60%以上,影響了國內企業的利潤率,大量的市場被海外企業占據,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國內機器人企業的風險,成為整個行業的共同瓶頸。
零部件不自主的掣肘,大大增加現有機器人成本,也就限制了機器人的普及。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擴大、用戶需求不斷明確,機器人公司更要著手打磨自己的零部件、攻克硬件問題。
長遠來看,打破核心零部件的限制,機器人至少替代各大場景勞動力市場的30-50%,這種增速使機器人行業的成長速度會比互聯網還要快,加速使機器人市場進入"萬億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