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誰也不知道“云”究竟是什么,到“云”變成水電燃氣般的存在,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可否認消費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廠商在云計算快速普及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占盡了先發優勢,在市場占有率上遙遙領先。然而,進入云計算下半場,網絡鏈接從人人互聯走向萬物互聯, 5G應用逐漸滲透到千行百業之中,給互聯網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變數。
AR/VR、車聯網、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醫療……在5G規模化商用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的雙重趨勢作用下,垂直行業對于云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ToB市場成為產業互聯網下半場的必爭之地。互聯網企業、信息通信類公司、IT系統集成商等蜂擁而入,爭奪行業數字化轉型紅利。這其中,作為網絡基礎設施的“搭建者”,三大運營商的身影顯得尤為矚目。5G風起,運營商向“云”而行的途中,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面向ToB市場的大片藍海,他們又該如何從激烈的競爭中突圍而出?
運營商做“云”有戲嗎?
賽迪顧問日前發布的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 1922.5 億元,同比增長 25.6%。在需求驅動下,未來三年中國云計算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670.5億元。業界普遍觀點認為,中國云計算市場存在非常大的增量價值空間。
三大運營商顯然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近期,三大運營商的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集體出爐,云業務成最大亮點,營收和利潤的大幅增長引發廣泛關注。根據財報數據,電信天翼云2021上半年實現收入140億元,同比增長了109.3%;移動云營收達97億元,同比增長118.1%,超過2020年全年收入;聯通沃云營收達76.9億元,同比提升54.1%。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電信運營商做“云”擁有先天優勢。華為數據中心高級營銷經理馬麗君分析認為,相較于公有云服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在基礎設施上具備天然優勢,包括機房、帶寬和配套設施等。從運營角度看,運營商已經形成了一套體系化的市場營銷、技術支持和客戶服務。運營商最大的優勢是具有廣泛的客戶群與完整的客戶拓展渠道。
東吳證券分析師侯賓分析稱,運營商們的“國家隊”“央企”背景,顯然具備一定公信力,在大客戶市場更受歡迎。且在近期網絡與數據安全監管引發熱議的層面下,運營商的云計算安全能力備受看好。此外,產業鏈下游端很多用云的企業本身就是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對手,這也讓運營商獲得了額外的競爭優勢。
然而,“參考海外電信運營商的云計算發展史,ATT、Verzion、Terremark等,起步早、投入大,卻大多以失敗告終。”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相較于早早開始跑馬圈地的互聯網廠商,電信運營商在核心技術、專業性、軟件及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一方面,云計算賽道對網絡資源、技術能力、生態體系、人才資金等關鍵要素具有較高要求,運營商的“云基因”相對較弱。另一方面,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頭部企業在“馬太效應”下愈加強大,運營商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不進則退。
移動互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成為應用和內容提供商流量管道、業務低值化等趨勢在不斷加劇。專家認為:“云計算是運營商切入B端市場、擺脫傳統‘管道+流量‘模式,從管道提供商向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重要抓手。究竟能否得償所愿,目前來看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尚待時間驗證。”
云網融合大勢下,政務云成突破口
Flexera發布的《2021年云計算市場發展狀態報告》數據顯示,36%的受訪企業每年在公共云上的花費超過1200萬美元,55%的企業工作負載預計將在12個月內進入公共云。90%的受訪者預計,由于疫情,云的使用將超過計劃。ToB市場是云計算下半場的制勝關鍵。
從三大運營商的云策略來看,云網融合是共同的選擇,但同時它們也各有側重。其中,中國移動開啟“5G+云”雙引擎,以“N+31+X”為布局推出“一朵云、一張網、一體化服務”的云網一體化策略,推動云+網IT系統深度融合。中國電信天翼云則發布智能邊緣云平臺、AI開放平臺、企業應用開發平臺(EADP)三大賦能平臺。通過“+邊緣”、“+AI”、“+平臺”等方式打造云網融合體系。聯通則通過合建和自建云池、分層建設的方式,推動聯通的云網融合轉型來加速擴充自己在云市場里的規模。
政務云成為三大運營商突圍的關鍵。 “由于運營商的央企屬性,在一些相對敏感的業務上,運營商備受偏愛。政企業務也成了運營商云業務突圍上位的重要抓手。”獨立電信分析師馬繼華表示。
這一點已經從三大運營商的業務表現得到了作證。據IDC統計,天翼云以25.3%位居2020年中國政務(公有云)市場份額第一位。目前,天翼云已在全國范圍內承建了16個省級政務云平臺,覆蓋了130個地市,打造了1000余個智慧城市項目。在行業市場,中國電信致遠、比鄰、如翼三種5G定制網服務模式在政務、金融、工業、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廣泛落地,5G應用場景較2020年底增長近一倍。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的政企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7%。
根據公開數據,中國移動政企客戶數已達到 1553 萬家,凈增 169 萬家,為14個省級政府、100多個地市級政府提供政務云平臺服務。2021年上半年,政企市場收入超過700億,同比增長超過30%。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市場部總經理羅強坦言,移動云強勁增長的背后,主要貢獻來源于政企市場。未來移動云將作為中國移動政企業務的統一入口,政務、教育、醫療、互聯網等政企業務將通過移動云實現落地。
中國聯通也已成功打造全球首個5G全連接工廠、全球首個井下5G專網等一批有影響力的5G燈塔項目,實現5G商業化落地。 根據2021年上半年財報,中國聯通政務市場整體規模雖還不夠大,但營收增幅已超20%。
業內人士指出,《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政策法規出臺后,政企客戶對云廠商的合規要求在不斷變高,避免數據泄密是重要監管方向。政府、大型國有企業采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時將愈加傾向“國家隊”企業。因此,政務云已經成為三大運營商在云服務市場的重要突破口。
未來之路怎么走?生態布局是關鍵
拿下政務云市場只是一個起點,三大運營商若想繼續擴大在云計算市場的地位,真正實現云網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合作布局云生態是提升后續驅動力的關鍵。
實際上,在共建生態方面,三大運營商已經行動起來。電信天翼云推出的“同心計劃”,就是希望能夠聯手合作伙伴打造云生態。天翼云開放實驗室每年至少投入5000萬元基礎云資源和服務能力,向合作伙伴免費上云測試、適配服務。天翼云各級技術類、渠道類、服務類的合作伙伴接近1千家。移動云發布的“萬象計劃2.0”,堅持做最開放、最融合的云服務商,從內環(邀請業內有志于開源系統的廠家聯合研發,已經與Intel、IBM、EMC等全面合作)、中環(通過建立合作框架協議引進主流設備供應商,互相兼容、集成產品)、外環(開放三個方向構建開放的生態系統。聯通沃云以“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構建云生態,包括攜手騰訊打造沃云T、攜手阿里打造沃云A、釘釘產品、合建合營云資源池等。
中國移動蘇州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孫少陵指出:“生態與應用是目前云計算在中國發展最主要的事情。”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計算分公司總經理胡志強也表示:“天翼云將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加強開放合作,為加快推進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與合作伙伴一起做出更大貢獻。”
可以預見的是,邁入產業互聯網時代,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為代表的通信運營商正在成為云計算市場上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力量。未來,伴隨云網融合趨勢加劇,運營商將在整個云計算產業鏈條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