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克森州易北河谷地區的“硅谷”曾見證了歐洲芯片業的衰落。在上個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美國芯片公司AMD曾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建設最先進的工廠,但在2009年工廠出售給了阿聯酋國有控股的主權財富基金。同年,薩克森州“硅谷”最大的半導體工廠、內存芯片制造商——“歐洲儲存器之光”奇夢達在與三星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宣布破產。
今年6月落成投產的博世位于德累斯頓北部的芯片廠幾乎是過去十多年歐盟僅有的芯片生產綠地投資。薩克森州“硅谷”現在的目標是挑戰臺積電和三星的行業地位。
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表示,準備為芯片項目提供價值數十億歐元的資金支持,使德國和歐洲在芯片領域能夠變得更獨立自主。
德國媒體曾披露,歐盟計劃建立一個包括歐洲領先芯片公司在內的“芯片聯盟”,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洲半導體產能占全球的份額從目前的10%提升至20%,基本實現歐洲芯片需求靠本土生產。
消息人士稱,歐盟半導體生產扶持計劃還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包括允許歐盟各國政府根據較為寬松的國家援助規則為芯片研發生產注入資金。歐盟還有意以巨額補貼吸引芯片巨頭來歐洲建立高端芯片廠。
在這個問題上,目前歐盟內部仍存在爭議。一些專業人士認為,歐盟應該首先支持芯片的研發和設計,而不是將大量資金去補貼缺乏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的封裝、測試工廠。一些歐盟官員也對依賴非歐盟企業建廠的策略存有疑慮,認為歐盟企業與外國同行合作可能效果更好。
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羅伯特·霍爾茨曼認為,芯片短缺只是暫時的。鑒于全球在芯片生產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一年內可能看到芯片供過于求。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的委員蒂埃里·布雷東預計,在行業配合和政府資金大量投入的情況下,歐洲可以在兩年左右改變其在全球芯片行業的地位。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和美國工業協會的測算,在歐洲,要實現芯片供應的自給自足,歐洲必須投資2400億至3300億美元。此外,每年還需要增加250億至600億美元的額外費用。